科學網—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2021-01-13 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量子科研領跑世界

6月16日,「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科學》。

8月10日,「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標誌著「墨子號」提前並圓滿實現預設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從2003年潘建偉團隊提出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設想,到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立項,再到2016年「墨子號」上天,我國在量子科技創新方面已成長為「領跑者」。

「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認為:「我國可以迅速決策並凝聚相關的隊伍和資源,讓『墨子號』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得以上天。這種協同創新的巨大力量將會是未來支撐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量子隱形傳態論文第一作者、中科大副研究員任繼剛親歷了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歷程。任繼剛在量子衛星項目中擔任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他和團隊負責地面站望遠鏡工程,驗收了5個地面站中的4個,包括河北興隆站、新疆南山站、青海德令哈站和西藏阿里站。

下一步,該團隊將在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基礎上進行貝爾態測量,實現相距遙遠的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還會飛行1年時間,不久前我們在青海湖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接下來,我們還會作研究,讓衛星在白天也能夠『上崗』。」任繼剛說。

「火眼金睛」探測暗物質粒子

「目前,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作在預定的巡天觀測模式已獲得31億個高能粒子事件,在觀測宇宙高能電子能譜及結構方面取得了重要結果。科學家團隊正在對宇宙質子、氦核數據進行分析,預計今年內可以發表質子、氦核觀測結果。」暗物質衛星總指揮朱振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已經在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了近20個月,朱振才表示,經過在軌測試,衛星所有指標達到或優於設計指標,有效載荷關鍵指標超過國際同類探測器水平,能量解析度達到世界第一。

暗物質衛星總設計師李華旺介紹,「悟空」在太空中主要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我國暗物質衛星的優勢在於觀測的能量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是阿爾法磁譜儀(AMS)和電子對望遠鏡(CALET)的兩倍以上。」他解釋說:「能量範圍和能量解析度其實存在矛盾。像人的眼睛一樣,看遠處時視野範圍變寬,但觀察不到細微之處;看近處細微事物時視野範圍就變窄了。而『悟空』在這兩方面做到了最優。」

作為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發射的首顆衛星,該團隊想盡各種辦法降低成本,朱振才和李華旺不約而同地提起了為衛星「量體裁衣」的經過。為控制衛星重量,無數方案提出又被否定,研製團隊最終確定了「以載荷為中心,一體化設計」的全新理念,姿態控制、電源熱控等衛星平臺設備包裹在有效載荷周圍,最終整星重量為1.85噸,有效載荷達1.41噸,節約了數千萬元的運載成本。

團結的空間科學「夢之隊」

2015年12月,發射前一周,「悟空」已被放置在塔架上。

「衛星平臺某個傳感器的信號與地面測試有差異,可能需要把衛星卸下來返回廠房檢測,消除疑點。」

「你是總指揮,工程上的事情,你作的任何決定我都支持,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擔。」

與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的這段通話,讓朱振才記憶猶新。「我們是一支非常團結、互相信任的隊伍。」

「墨子號」團隊同樣如此。任繼剛說:「團隊在一起十來年,大家合作很愉快。潘建偉老師在學術上非常嚴謹,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上對大家十分關心。」

「你在地球的軌道裡,自由地飛/我在地面的山頂上,寒風在吹/如果天黑之後來得及,我要望著你的眼睛/奮鬥一生,完成我們的夢/一路順風,我們的量子衛星。」中科大副研究員曹原對這首改編的《量子星》之歌印象尤為深刻。在去年中科院院內的活動上,曹原是這首歌的主唱之一。「唱這首歌的時候非常自豪,當時衛星完成了在軌測試,大家心裡比較踏實,現在這首歌已經成了我們的組歌。」

朱振才還擔任了「墨子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在他看來,科學衛星的研製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推動,用成熟的技術支持新的科學探索和實驗。

中科院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最近撰文指出,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就是新時期的「兩彈一星」任務。中科院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對「十三五」「十四五」期間的科學衛星進行了安排和部署。

目前,中科院與歐洲航天局聯合支持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已立項實施,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ASO-S)正在立項綜合論證。未來,中國將繼續向空間科學最前沿進發。

《中國科學報》 (2017-09-0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五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四顆科學實驗衛星
  •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促進開放和交流,提升我國基礎科學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人才,促進空間科學科研成果的產出。
  •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在物理界有一張合影,被認為是物理史上「群星閃耀」的時代,這張合影就是1927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 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1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開展了全面、廣泛、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國際合作的全面性體現在 9 項衛星任務均包含重要國際合作元素。全方位體現在衛星任務全生命周期(從戰略規劃、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立項論證與工程研製,直至在軌運行、科學產出)都有合作。多層次體現在合作涉及載荷層(研製、定標)、研究/實驗層和整個任務層(從任務策劃、提出、研製、發射、運行到科學產出的深度合作)等多個層次(表 1)。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世界歷史的14個永恆瞬間——人類群星閃耀時
    今天少東家給大家分享一部人物傳記——《人類群星閃耀時》,這部書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之一。在這裡,少東家要重點介紹一下史蒂芬·茨威格(少東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刺蝟哥」,這樣比較好記)。
  •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14個改寫人類歷史命運的瞬間!
    這本書,就是《人類群星閃耀時》!有人說,如果一個人讀完《人類群星閃耀時》,沒有被感動得至少起一次雞皮疙瘩,是打死也不信的。一方面因為書裡的故事太精彩,跌宕起伏,熱血沸騰。另一方面,這本書又特別好讀,很多人拿到書都是一口氣讀完,然後被感動得心潮澎湃!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
  • 人類的空間活動與空間科學
    空間科學包括太陽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空間天文學、月球與行星科學、空間地球科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等分支領域。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間活動,共發射了6000多顆衛星和深空探測器及300多艘(次)載人太空飛行器,其中約900顆衛星和深空探測器用於科學研究。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哈勃精選 | 一個群星閃耀的疏散星團
    有趣的是,雖然這些閃耀的超級巨星誕生的時間相近,但是它們的大小、質量、溫度和顏色等都相去甚遠。而恆星的演化與其質量息息相關,因此這裡的很多恆星都處於不同的生命階段,這為研究恆星演化的生命周期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 群星閃耀的歷史(二)
    在法拉第的科學實驗基礎上,很多科學家在一個真空的玻璃管的陽極和陰極之間通上電壓,發現陰極會發射人類眼睛看不見的粒子束,即陰極射線(cathode ray),後來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了陰極射線顯像管CRT。在我們還沒有大規模使用液晶顯示器(LCD)和等離子顯示器(plasma screen)之前,我們的大多數電視,電腦顯示屏都是CRT顯示器.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安裝太陽翼(2016年7月27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日報12月10日電(記者 張之豪)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好萊塢往事》群星閃耀 影迷大讚昆汀:不愧是你
    電影還有埃米爾·赫斯基、瑪格麗特·庫裡、蒂莫西·奧利芬特、奧斯汀·巴特勒、達科塔·范寧、布魯斯·鄧恩及阿爾·帕西諾等影星的加盟,昆汀為了塑造群星閃耀的好萊塢黃金年代可謂絕不含糊!小丑女化身1969「當紅炸子雞」昆汀力造好萊塢輝煌時代 群星復古摩登逐夢演藝圈在電影最新發布的海報中,萊昂納多
  • 剛剛,「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由兩顆以共軛軌道星座布局的微小衛星以180度相位繞著地球運行,以確保衛星的觀測不會被地球遮擋,從而實現對宇宙中的爆發現象「全天候無死角」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