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今年五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南山,「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合成照片)

潘建偉院士介紹「墨子號」衛星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攝

  8月10日凌晨,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

  量子通信:天文高度的領跑

  在最近發表的這些實驗中,量子技術已經突破了天空的限制,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

  「這兩篇論文的發表,意味著潘建偉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順利完成了3項量子實驗的展示,這些實驗將會是全球任何基於空間量子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雜誌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斯介紹,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用相互糾纏的光子安全傳送了至關重要的量子密鑰,而量子密鑰是保障通訊極高保密性的關鍵。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團隊展示了如何用處於糾纏態的光子來實現量子力學中最著名卻神秘莫測的方面——量子隱形傳態。研究團隊通過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將一個位於地球或太空的物體的量子態信息傳送給另一個在地球或太空的物體,而物體本身卻不需要移動。

  「以前人們會說量子技術的極限在天邊,但這說法其實有些保守了。在最近發表的這些實驗中,量子技術已經突破了天空的限制,這也是中國在物理科學方面投資及努力的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些投資與努力,該研究團隊才能夠將應用型量子通信技術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卡爾·齊姆勒斯盛讚了中國研究團隊在空間量子技術方面的成績。

  本次發布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實驗採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公裡到1200公裡。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衛星上平均每秒發送4000萬個信號光子,一次過軌對接實驗可生成300kbit的安全密鑰,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技術基礎。

  本次發布的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另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地面向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假設在同樣長度的光纖中重複這一工作,需要3800億年(宇宙年齡的20倍)才能觀測到1個事例。這一重要成果為未來開展空間尺度量子通信網絡研究,以及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等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

  現在,「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圓滿地完成了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墨子號」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向「領跑者」的轉變。

  千年夢想:不被破解的密碼

  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是人類的千年夢想。而所有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傳統加密算法原則上都會被破解。」談起發射量子衛星的科學設想源起,潘建偉這樣感嘆。

  確實,在現代社會,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RSA 512密碼1999年被破解;RSA 768密碼2009年被破解;標準密碼「配對密碼」在2012年被破解;廣泛應用於文件數字證書中的SHA-1算法2017年2月被谷歌破解。

  人們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而量子力學的百年積累,卻為信息安全做好了準備。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量子的各種態不能精確測量,也不能被精確複製。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使得量子通信一旦被竊聽就必然被發現。

  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量子隱形傳態,它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實現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

  量子通信通常採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最為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光纖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間信道傳輸。但是,這兩種信道的損耗都隨著距離增加而指數增加。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紀錄為百公裡量級。根據數據測算,通過1200公裡的光纖,即使有每秒百億發射率的單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測器,也需要數百萬年才能建立一個比特的密鑰。

  因此,要實現安全、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就必須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大大擴展量子通信的距離。同時,衛星具有方便覆蓋整個地球的獨特優勢,因而成為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實用化量子密碼和量子隱形傳態最有希望的途徑。

  2003年,潘建偉團隊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方案,隨後於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裡(大於大氣層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驗證了穿過大氣層進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2012年,潘建偉領銜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百公裡的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充分驗證了利用衛星實現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模擬星地相對運動和星地鏈路大損耗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全方位驗證了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之後,該團隊經過艱苦攻關,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功研製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現在,「墨子號」既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又實現了遠距離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空間科學:群星閃耀的未來

  在「墨子號」隨後的一年多設計壽命裡,量子通信實驗將開展洲際合作,並將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還希望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墨子號」量子衛星的設計壽命為兩年,現在一年不到就已完成全部科學目標,剩下的一年多時間,它還將瞄準哪些新目標呢?

  首先,量子通信實驗將開展洲際合作。潘建偉透露,目前科研團隊正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已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墨子號」即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與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

  其次,將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通過量子手段傳遞的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密鑰;信息還是通過經典的雷射通信手段傳播。下一步目標,是實現二者的融合傳輸,讓量子通信與經典通信網絡實現無縫連結。

  潘建偉還希望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這一目標實現後,即使「墨子號」衛星被別國捕獲控制,只要量子糾纏能夠產生,我國科學家還是能夠通過「墨子號」進行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

  此外,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墨子號」這一顆量子衛星,他們希望發射更多的量子衛星,通過衛星組網,實現高效的全天時、全球化量子通信。「單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目前只能在地影區工作。」潘建偉表示,希望通過多顆量子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配合地面的光纖網絡,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把量子密鑰分送到千家萬戶。

  量子通信技術蓬勃發展,未來有望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加以廣泛應用,形成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

  「墨子號」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獨苗,它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在「十二五」期間支持的4顆科學衛星之一。除「墨子號」外,其他3顆科學衛星均已成功發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均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相關科學成果還將陸續發布。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透露,未來,還將有更多中國發射的科學衛星在太空閃耀。中科院已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對「十三五」「十四五」期間的科學衛星進行安排和部署,將聚焦於宇宙的起源、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探測、太陽系資源勘探、太陽爆發機理、地球空間爆及其粒子逃逸、水循環和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當前國際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其中,中科院與歐洲航天局聯合支持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已經立項實施,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ASO-S)已經啟動立項綜合論證。

  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群星閃耀的中國科學衛星,將為我國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貢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

相關焦點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探秘「墨子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
    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間可望增添一顆新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近日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果該衛星運行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原標題:「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 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多張照片合成了衛星過境的全貌,背景是恆星的星軌。中科院供圖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09:00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蹤、接收到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精彩視頻 更多>> 現在...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衛星全部科學目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還有6天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拋出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原標題: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北京時間 8 月 16 日下午 1 時 40 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的「墨子號」衛星,在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
  • 全球首顆科學實驗量子衛星「墨子號」中的「合肥元素」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承擔了「墨子號」的有效載荷研製工作。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新華社在今天凌晨播發這一消息時還說,「墨子號」將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本報記者 吳長鋒 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有了屬於自己的「正式名稱」。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20-10-23 03:03:1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有了屬於自己的「正式名稱」。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中國青年報】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墨子號」
    8月15日,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墨子號」。這是量子衛星的名字首次公開。潘建偉說:「衛星之名取自於我國科學家先賢,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16日1時40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