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語音播報
4月24日,第二屆「中國航天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題為「航天創造美好生活」。4月23日下午,位於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上臺子村白樺林裡的孩子們,平時只能從書本上接觸空間科學的孩子們,有了仰望星空、暢想宇宙,身臨其將感受空間科學獨特魅力的機會。航天在為這些成長在白樺林中的孩子們創造美好、便捷生活的同時,希望有更多「心懷宇宙」、喜歡「仰望星空」的孩子們能夠在心中深埋下空間科學的種子,長大後為祖國的空間科學事業,為早日實現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邁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孩子和村民們先後參觀了「東方紅一號」1:1模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展、空間科學任務大廳,並通過一場題為《走進空間科學》的生動報告,了解到國務院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搖籃,從1958年6月8日晚,中科院黨組決定成立中科院「581」組,到「581任務」正式上馬,從我國第一顆探空火箭T7成功發射,到東方紅一號實現「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目標,在東方紅一號長達12年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
請歷史記住他們,也請歷史見證新一代空間科學人的成長。經過「雙星計劃」、「螢火一號」等空間任務的磨練和經驗積累,再到空間科學衛星系列「悟空」、「墨子」、「實踐十號」的「三發三捷」, 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心構思、嘔心瀝血、前赴後繼的精神,激勵著當代空間科學人們繼承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朝著更高更遠的「空間科學夢」勇敢前行。
「白樺林的星空」活動是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落實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具體舉措,將通過系列活動嘗試把黨員教育、精準幫扶和科學傳播三者結合推進,加強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院所區域黨建合作,強化黨員職工踐行「科技創新為民」的宗旨意識,切實履行研究所的社會責任,激勵廣大黨員職工為「率先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懷柔科學城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觀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展
了解地面支撐系統如何接收衛星數據
活動現場
1958年中科院581組舊址——西苑操場甲1號
趙九章1964年12月27日給周恩來總理的關於中國研製人造衛星建議的信
4月24日,第二屆「中國航天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題為「航天創造美好生活」。4月23日下午,位於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上臺子村白樺林裡的孩子們,平時只能從書本上接觸空間科學的孩子們,有了仰望星空、暢想宇宙,身臨其將感受空間科學獨特魅力的機會。航天在為這些成長在白樺林中的孩子們創造美好、便捷生活的同時,希望有更多「心懷宇宙」、喜歡「仰望星空」的孩子們能夠在心中深埋下空間科學的種子,長大後為祖國的空間科學事業,為早日實現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邁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孩子和村民們先後參觀了「東方紅一號」1:1模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展、空間科學任務大廳,並通過一場題為《走進空間科學》的生動報告,了解到國務院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搖籃,從1958年6月8日晚,中科院黨組決定成立中科院「581」組,到「581任務」正式上馬,從我國第一顆探空火箭T7成功發射,到東方紅一號實現「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目標,在東方紅一號長達12年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
請歷史記住他們,也請歷史見證新一代空間科學人的成長。經過「雙星計劃」、「螢火一號」等空間任務的磨練和經驗積累,再到空間科學衛星系列「悟空」、「墨子」、「實踐十號」的「三發三捷」, 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心構思、嘔心瀝血、前赴後繼的精神,激勵著當代空間科學人們繼承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朝著更高更遠的「空間科學夢」勇敢前行。
「白樺林的星空」活動是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落實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具體舉措,將通過系列活動嘗試把黨員教育、精準幫扶和科學傳播三者結合推進,加強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院所區域黨建合作,強化黨員職工踐行「科技創新為民」的宗旨意識,切實履行研究所的社會責任,激勵廣大黨員職工為「率先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懷柔科學城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觀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展
了解地面支撐系統如何接收衛星數據
活動現場
1958年中科院581組舊址——西苑操場甲1號
趙九章1964年12月27日給周恩來總理的關於中國研製人造衛星建議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