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倪思潔)記者從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科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曉龍、張子瑾等人提出通過衛星遙感手段測量海面氣壓的新方法,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全球海面氣壓遙感探測反演,對實現海面氣壓的遙感觀測具有突破性意義。近日,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當前,海洋氣壓觀測手段匱乏,主要通過浮標和商船提供的氣象資料來分析,但該方法覆蓋區域小、時空解析度差、探測精度不一。
經過研究,董曉龍等人提出通過被動微波遙感手段獲取高時空解析度海面氣壓信息的方法。科研人員使用美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夥伴衛星(SNPP)搭載的先進技術微波探測儀(ATMS)的觀測數據開展了驗證試驗,並根據海面氣壓與氧氣氣柱總量的關係建立了反演算法。
「利用衛星遙感,我們通過測量微波、毫米波頻段氧氣的吸收譜段輻射,獲取氧氣總量信息,同時利用其他頻段校正海面輻射、大氣中水汽及雲、雨的影響,實現對海面氣壓的反演。」董曉龍說。
通過將反演結果與再分析數據和浮標數據進行對比,科研人員證實該方法對中低緯度區域晴空、雲天和雨天的海面氣壓估計精度更高。此外,通過開展熱帶風暴天氣的反演試驗,科研人員證實該方法能夠準確估計高風速情形下的海面氣壓場,準確定位熱帶氣旋中心,精度遠高於目前利用風場數據的間接推演數據。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29/2018JC013847
《中國科學報》 (2018-07-3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