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找到天上「看」海新辦法—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記者從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科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曉龍、張子瑾等人提出通過衛星遙感手段測量海面氣壓的新方法,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全球海面氣壓遙感探測反演,對實現海面氣壓的遙感觀測具有突破性意義。近日,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當前,海洋氣壓觀測手段匱乏,主要通過浮標和商船提供的氣象資料來分析,但該方法覆蓋區域小、時空解析度差、探測精度不一。

經過研究,董曉龍等人提出通過被動微波遙感手段獲取高時空解析度海面氣壓信息的方法。科研人員使用美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夥伴衛星(SNPP)搭載的先進技術微波探測儀(ATMS)的觀測數據開展了驗證試驗,並根據海面氣壓與氧氣氣柱總量的關係建立了反演算法。

「利用衛星遙感,我們通過測量微波、毫米波頻段氧氣的吸收譜段輻射,獲取氧氣總量信息,同時利用其他頻段校正海面輻射、大氣中水汽及雲、雨的影響,實現對海面氣壓的反演。」董曉龍說。

通過將反演結果與再分析數據和浮標數據進行對比,科研人員證實該方法對中低緯度區域晴空、雲天和雨天的海面氣壓估計精度更高。此外,通過開展熱帶風暴天氣的反演試驗,科研人員證實該方法能夠準確估計高風速情形下的海面氣壓場,準確定位熱帶氣旋中心,精度遠高於目前利用風場數據的間接推演數據。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29/2018JC013847

《中國科學報》 (2018-07-3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10月15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舉行。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書面致辭。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當天正值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捐贈儀式上,中科院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書面致辭,趙九章先生家人、生前的同事和學生代表,以及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員工等近百人共同見證。「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之《趙九章傳》也於當天正式出版發行。
  • 國家授時中心參與繪製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院院士Mark Reid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鄭興武選寫的題為《銀河繫結構新觀點》的封面導讀文章。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吳元偉作為該項目(「貝塞爾」棒與旋臂遺珍巡天項目,簡稱「BeSSeL」項目)中國團隊的核心成員,精確測定其中約30個大質量恆星的精確位置與自行,定位了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人馬-船底臂的結構及運動學特徵,為銀河系的旋臂新圖像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授時中心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相關學術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白樺林的星空」活動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白樺林的星空」活動 2017-04-24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字體:4月23日下午,位於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上臺子村白樺林裡的孩子們,平時只能從書本上接觸空間科學的孩子們,有了仰望星空、暢想宇宙,身臨其將感受空間科學獨特魅力的機會。
  • 海澱區旅遊委活動走進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8月19日,「與院士專家面對面科技交流互動體驗」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此次活動由海澱區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協辦,圍繞「導師點燃科學夢想——認知、體驗中國空間科技事業」主題,開展科普活動。來自中關村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家長及公眾2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海澱電視臺等媒體進行了現場採訪。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了對我國基礎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從2003年潘建偉團隊提出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設想,到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再到2016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這一系列科研成果,讓我國在量子科技創新方面實現了「領跑者」的轉變。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2018-07-05 重大科技任務局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總指揮相裡斌出席會議。  會上,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匯報了專項實施方案。
  • 科學網—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已經在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了近20個月,朱振才表示,經過在軌測試,衛星所有指標達到或優於設計指標,有效載荷關鍵指標超過國際同類探測器水平,能量解析度達到世界第一。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因為這次疫情是春節前爆發,大家最近一直在加班,很多老師和同學都沒放假,頂在前線,堅守崗位,科技報國,共克時艱。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促進開放和交流,提升我國基礎科學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人才,促進空間科學科研成果的產出。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
    「因為承擔任務的機構是NASA,這些政府事業單位的包袱越來越重,龐大的機構運行經費,數萬人的工資需要支付……」在新出版的科幻小說《月球旅店》裡,書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前主任、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首席科學家吳季,借書中人物之口解釋道,「這就是老航天(Old Space)的問題。」
  • 2018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野外臺站執行主任招聘公告
    2018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野外臺站執行主任招聘公告 2018-11-06 20:28:39|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新航天、新觀念、新產業、新敘事
    「因為承擔任務的機構是NASA,這些政府事業單位的包袱越來越重,龐大的機構運行經費,數萬人的工資需要支付……」在新出版的科幻小說《月球旅店》裡,書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前主任、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首席科學家吳季,借書中人物之口解釋道,「這就是老航天(Old Space)的問題。」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無人艇實現颱風探測,穿越颱風眼,能夠為颱風、熱帶低壓和大霧等洋面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提供實時數據;同時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豐富海上氣象探測資料,為全球氣象海洋數值模式提供寶貴的實測資料。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項研究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海—氣耦合界面大氣邊界層觀測技術已經很成熟,為海—氣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海洋上邊界層熱量的輸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說大氣、太陽輻射等輸入海洋的熱量以及海洋反饋給大氣的熱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這局限於觀測技術和手段,此前沒有相關儀器可以直接觀測海洋上邊界層熱通量。
  •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據中國科學報18日報導,1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下屬新空間公司籤訂合作協議,這標誌著歐洲失重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機會將向中國用戶全面開放。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主任高銘認為,我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載人航天的任務正向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延伸,這對「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失重飛機是目前除空間站、空間實驗室和載人飛船外,唯一可獲得失重環境的載人飛行平臺。」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通過先導專項的實施,中科院取得一大批原創成果。在側重於突破戰略高技術、重大公益性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A類先導專項中,「空間科學」專項自主研製並成功發射了「墨子」「悟空」「實踐十號」「慧眼」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實驗驗證成果,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前列。相關成果連續列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6~2018年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