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據悉,該項研究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海—氣耦合界面大氣邊界層觀測技術已經很成熟,為海—氣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海洋上邊界層熱量的輸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說大氣、太陽輻射等輸入海洋的熱量以及海洋反饋給大氣的熱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這局限於觀測技術和手段,此前沒有相關儀器可以直接觀測海洋上邊界層熱通量。
尚曉東團隊在國家「十一五」高技術發展研究「863」計劃項目支持下,研製出目前國際上響應時間最快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傳感器(響應時間7ms)。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和先導專項A的支持下,自主研製出了海洋熱通量儀。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熱通量儀在三亞近海岸和南海北部進行了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發表的論文分析了風浪區海洋湍流渦旋對熱通量輸運的作用,並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熱通量與動量通量)與潮汐的聯繫。
該研究表明,對垂向湍流通量輸運起主導作用的湍流渦旋水平尺度要小於海洋表面重力波,這些湍流渦旋對熱量和動量的輸運作用有明顯差異,湍流渦旋對前者起輸運作用的水平尺度約為後者的兩倍;在低潮期湍流熱通量會出現峰值,而在退潮期動量通量出現峰值,湍流通量與全日潮和半日潮均呈強相關性。
相關論文信息:http://www.hyxb.org.cn/aos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0307&flag=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