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據悉,該項研究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海—氣耦合界面大氣邊界層觀測技術已經很成熟,為海—氣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海洋上邊界層熱量的輸送仍然不清楚,也就是說大氣、太陽輻射等輸入海洋的熱量以及海洋反饋給大氣的熱量是多少仍然不清楚,這局限於觀測技術和手段,此前沒有相關儀器可以直接觀測海洋上邊界層熱通量。

尚曉東團隊在國家「十一五」高技術發展研究「863」計劃項目支持下,研製出目前國際上響應時間最快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傳感器(響應時間7ms)。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和先導專項A的支持下,自主研製出了海洋熱通量儀。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熱通量儀在三亞近海岸和南海北部進行了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發表的論文分析了風浪區海洋湍流渦旋對熱通量輸運的作用,並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熱通量與動量通量)與潮汐的聯繫。

該研究表明,對垂向湍流通量輸運起主導作用的湍流渦旋水平尺度要小於海洋表面重力波,這些湍流渦旋對熱量和動量的輸運作用有明顯差異,湍流渦旋對前者起輸運作用的水平尺度約為後者的兩倍;在低潮期湍流熱通量會出現峰值,而在退潮期動量通量出現峰值,湍流通量與全日潮和半日潮均呈強相關性。

相關論文信息:http://www.hyxb.org.cn/aos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0307&flag=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據悉,該項研究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  海—氣耦合界面大氣邊界層觀測技術已經很成熟,為海—氣通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 中國科學家測得海洋熱通量數據,系國際首次
    而這個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一部分原因在於,人類還沒有掌握海下的熱通量的監測手段。而在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的尚曉東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終於自主研製出了首臺海洋熱通量儀,並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此研究成果也在《海洋學報》英文版上發表。
  •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是海洋光學參數垂直剖面遙感、跨介質信息快速交互的唯一航空手段。 陳衛標團隊瞄準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瓶頸,發明了光信號動態非線性壓縮、光子數可分辨探測、最大比分集多孔逕自適應陣列接收和匹配海水最佳透過率的太陽暗線藍綠脈衝雷射等核心技術,拓展海洋穿透深度,抑制太陽背景光和海面波動的幹擾,大幅提升了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在真實海況下的適用能力。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
  •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生:我與南海的45天—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海洋科考,面朝大海,一切煩惱與憂愁都因它的寬廣而消退;但同時,個人卻又渺小得甚至有些「微不足道」。海上45天,頗多感悟:「驚濤駭浪吞孤舟,漂泊千裡信難求。唯願碧海變糧田,縱橫四海任我遊。」 「海上科研」:一場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 在北京雁棲湖畔,沉澱了一年的積累,研二時回到了我的培養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獲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條帶新信息,為重新認識南海擴張的歷史、更好地解決南海演化的時代以及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據介紹,南海擴張、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與過程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缺乏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磁條帶信息是制約該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之一。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CTD採樣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據了解,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歷經10年研究農業農村汙水的高效生態處理方法,首次發現綠狐尾藻溼地具有去除汙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能力強、生物質產量高並可作為優質飼料的特點。去年綠狐尾藻在昌江縣試種成功,種苗數量從3000多株繁殖到30000多株。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中科院南海所開發一種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方法—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張黎研究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解析沉積物對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等方面獲重要進展。
  • 「全深海慧眼」系統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11月13日,「奮鬥者」號和「滄海」號深海視頻著陸器開展聯合作業,並在全球首次實現萬米洋底的電視直播。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返回三亞。其中,參與「奮鬥者」號海試全過程,保證萬米洋底電視直播順利進行的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李鵬凱旋。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他與日本海洋學家吉田耕造合作於1957年發表的上升流理論模式迄今仍被廣泛採用。 1958至1960年,海洋所全程參加了首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這一裡程碑事件。毛漢禮擔任這次調查專家組組長,他帶領物理海洋研究室和其他單位開展了中國近海溫度、鹽度和密度等相關調查研究,揭示了黃海冷水團的成因、變化規律和中國海海流系統的結構及其與外海流系相互關係等,奠定了我國物理海洋學的學科基礎。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慧眼」直測宇宙最強磁場—新聞—科學網
    慧眼衛星藝術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10億特斯拉!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通過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科研人員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的一次暴發進行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強度可達10億特斯拉。目前,人類在地球實驗室可製造出的最高磁場強度為幾十特斯拉,二者相差數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