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所開發一種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方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張黎研究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解析沉積物對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等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相繼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有害物質期刊》。

海洋重金屬汙染是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廣受關注的環境問題。重金屬在海洋沉積物中長期賦存,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沉積物重金屬超標現象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因此,釐清海洋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對生物有多大危害,有多少可進入生態系統中,是準確評估其汙染狀況、制定修復策略的重要依據。

張黎團隊開發了一種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方法,在實驗模擬體系中人為添加重金屬鎘同位素110Cd、111Cd和113Cd,首次對海洋底棲魚類(諸氏鯔蝦虎魚,Mugilogobius chulae)從水相、沉積物相和食物相同步吸收鎘的生物動力學過程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方法可有效的模擬預測蝦虎魚長期累積鎘的動態變化,可廣泛適用於多種水生生物在複雜重金屬暴露場景中生物累積機制的研究。

同時,該團隊研究發現,蝦虎魚從沉積物中吸收鎘的能力很低,僅為從海水中吸收鎘的能力的萬分之一。在該實驗條件下(模擬未受鎘汙染情況,如大亞灣部分站位),蝦虎魚體內僅有約5%的鎘來自於沉積物,而大部分的鎘來自於海水和食物。然而,隨著魚類生活環境中沉積物鎘濃度的升高,魚將從沉積物獲得更多的鎘。在鎘的沉積物/水相分配係數大於6×104 L kg-1(接近於我國三類沉積物標準)的環境中,沉積物貢獻了魚體內超過50%的鎘。

該研究結果表明,受重金屬汙染的海洋沉積物會導致底棲魚類體內重金屬的高累積。而底棲魚類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重要的漁業資源,因此,對受汙染的沉積物進行人工修復,降低重金屬的水平或生物可利用性,對於生態健康和漁業資源保護都有重要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8b00027?journalCode=estha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18308392

相關焦點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主要從事金屬穩定同位素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建立了地質樣品鋅、汞、鎵、銻等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有機絡合、礦物吸附等環境過程金屬同位素分餾機制、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機理、古氣候重建以及土壤、河流、大氣、湖泊等環境金屬同位素應用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在NC、GCA、EST等高水平SCI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會議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共同承辦。區域中心負責支撐平臺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部分研究生參加會議;還有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相關領域人員,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等170多人參加了此次交流會。
  • 地球環境所開發出高鈾樣品中超微量鈽同位素的ICP-MS-MS測量方法
    地球環境所開發出高鈾樣品中超微量鈽同位素的ICP-MS-MS測量方法 2019-11-19 地球環境研究所 (ICP-MS-MS)和碰撞反應原理,結合放射化學分離,建立了一種高鈾濃度環境樣品中痕量鈽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包括Fe、Cu、Se、Mo、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單細胞拉曼成像與活細胞穩定同位素標記相結合的技術,能分辨群落內代謝特定底物的細胞,從而重建「食物鏈」的時空特徵。然而自然界中的底物種類幾近無限,許多人們感興趣的底物無法或難以用穩定同位素標記,這大大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
  •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生:我與南海的45天—新聞—科學網
    海洋是喜怒無常的,曾經,人們只能「望洋興嘆」;如今,開發利用海洋,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趨勢,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能源等資源,尤其是去年5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的消息,人們更加堅定了「21世紀是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這一共識。 在這片沃土上,我很慶幸自己成為探索者之一。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
  • 大氣硝態氮來源的同位素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降水硝酸根(w-NO3-)的氮穩定同位素(δ15Nw-NO3-)開始被用於大氣NOx來源示蹤,至今特別是2000年以來,已在東亞、歐洲和北美三大高氮排放區開展了大量觀測(圖1)。然而,由於缺少約束NOx與w-NO3-之間氮同位素效應(∆)的方法,阻礙了大氣NOx來源同位素示蹤的發展。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據了解,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歷經10年研究農業農村汙水的高效生態處理方法,首次發現綠狐尾藻溼地具有去除汙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能力強、生物質產量高並可作為優質飼料的特點。去年綠狐尾藻在昌江縣試種成功,種苗數量從3000多株繁殖到30000多株。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提出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王延斌在尤著宏研究員指導下,提出一種使用蛋白質序列信息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