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包括FeCuSeMoCdCrZnHgCaMg Ge等)的研究是國際上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一個前沿領域。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可測試包括高含量樣品(硫化物)、痕量樣品(碳酸鹽巖)、土壤、富有機質樣品(植物)等多種類型樣品,測試精度達到國際同類水平。

  2)同位素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通過實驗研究和現場觀測,發現在風化過程中Cd同位素存在明顯的且有規律的分餾(可達0.5‰),這一發現豐富了Cd同位素的分餾理論,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3)成礦作用研究:通過不同類型富Cd 鉛鋅礦床中Cd 同位素的研究發現,不同類型富Cd 鉛鋅礦床(巖漿熱液型、夕卡巖型、MVT 型、Sedex 型)具有明顯的元素和同位素分組,可作為礦床成因判別的重要標誌(如圖)。

  4)汙染物來源示蹤:重金屬汙染是當今全球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在所有的重金屬汙染元素中,Cd的毒性僅次於Hg而位居第二。通過對典型礦區的研究,發現Cd同位素能很好地指示不同來源Cd的汙染和相對貢獻,可為汙染源的追溯提供「舉證支持」的作用,為環境治理提供基礎數據資料。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Ore Geology ReviewsApplied GeochemistryAnalytical Method 期刊上,這一系列性成果在國際相關領域的研究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Hanjie Wen, Chuanwei Zhu, Yuxu Zhang, Christophe Cloquet, et al. (2016) Zn/Cd ratios and cadmium isotope evid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lead-zinc deposits. Scientific Reports, 6, 25273; doi: 10.1038/srep25273.

  2) Rongfei Wei, Qingjun Guo, Hanjie Wen, Congqiang Liu, et al. (2016) Fractionation of Stable Cadmium Isotopes in the Cadmium Tolerant Ricinus communis and Hyperaccumulator Solanum nigrum. Scientific Reports, 6, 24309; doi: 10.1038/srep24309 (2016).

  3) Yuxu Zhang, Hanjie Wen, Chuanwei Zhu, Haifeng Fan, et al. (2016) Cd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simulated and natural weathe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0.1016/j.envpol.2016.04.060.

  4) Chuanwei Zhu, Hanjie Wen, Yuxu Zhang, Haifeng Fan, (2016) Cadmium and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Tianbaoshan Zn–Pb–Cd deposit, Sichuan Province,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76: 152-162.

  5) Hanjie Wen, Yuxu Zhang, Christophe Cloquet, Chuanwei Zhu, et al. (2015) Tracing sources of pollution in soils from the Jinding Pb–Zn mining district in China using cadmium and lead isotopes. Applied Geochemistry, 52: 147-154.

  6) Rongfei Wei, Qingjun Guo, Hanjie Wen, Junxing Yang, et al. (2015)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cadm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plant samples using multiple 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 Methods, 7: 2479-2487.

  7) Chuanwei Zhu, Hanjie Wen, Yuxu Zhang, et al. (2013) Characteristics of C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their genetic significance in the lead-zinc deposits of SW China. Science in China, 56: 2056-2065.

  8) 朱傳威,溫漢捷,張羽旭,樊海峰,劉潔,周正兵,(2015) Cd穩定同位素測試技術進展及其應用,地學前緣,05: 115-123.

  9) 張羽旭,周倩,朱傳威,賀茂勇,樊海峰,羅重光,杜勝江,溫漢捷,(2013)表生風化淋濾遷移過程的Cd同位素分餾及其指示意義,地球與環境,06: 612-617.

利用Zn/Cd比值和Cd同位素判別鉛鋅礦床成因(Scientific Reports, 2016)

相關焦點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因此,定量示蹤大米甲基汞和無機汞的來源及富集過程,對汞汙染地區稻田汞汙染控制及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 大氣硝態氮來源的同位素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降水硝酸根(w-NO3-)的氮穩定同位素(δ15Nw-NO3-)開始被用於大氣NOx來源示蹤,至今特別是2000年以來,已在東亞、歐洲和北美三大高氮排放區開展了大量觀測(圖1)。然而,由於缺少約束NOx與w-NO3-之間氮同位素效應(∆)的方法,阻礙了大氣NOx來源同位素示蹤的發展。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獲國際地球化學學會Kharaka獎。主要從事金屬穩定同位素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建立了地質樣品鋅、汞、鎵、銻等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有機絡合、礦物吸附等環境過程金屬同位素分餾機制、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機理、古氣候重建以及土壤、河流、大氣、湖泊等環境金屬同位素應用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在NC、GCA、EST等高水平SCI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新型同位素體系——碳酸鹽團簇同位素(clumped isotope,以Δ47值量化表示)具有指示礦物形成溫度而無需假設海水δ18O值的特性。因此,團簇同位素已逐漸發展成新型的地質溫度計,並開始在古氣候研究中得到應用。由於珊瑚骨骼碳酸鹽在形成過程中通常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使得同位素組成無法達到熱力學平衡,結果導致濱珊瑚的Δ47值比在相同溫度條件下形成的無機碳酸鈣的值要偏高。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大舉行
    7月10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拉開帷幕。中國科大副校長楊金龍教授、地球化學專業主任倪懷瑋教授、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兆峰研究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永勝副教授及中國科大地空學院黃方教授和肖益林教授等領導和授課老師出席開幕儀式。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 地化所在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研究中取得進展
    確定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有助於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汙染,為植物的環境適應性和無機氮利用機制的研究提供了銳利武器。而量化植物對兩種氮源利用區別貢獻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難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沿友課題組,在成功利用雙向穩定碳同位素示蹤技術量化植物(包括微藻)的無機碳利用的基礎上,通過雙向穩定氮同位素示蹤技術成功量化了植物對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利用份額。
  • 建設獨具特色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學科...
    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組織學生到野外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使地球化學專業畢業生在後期發展中具有較好的就業適應性和開拓新領域的能力。  1966年~1976年的文革10年,地化教研室經歷了幾輪遷校階段。動亂中的地球化學專業幾乎處於被取消的狀態。然而,國家建設需要地球化學、化探專業人才。於是,他們把課堂搬到野外、礦山。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
    主講:朱祥坤題目: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時間:2017年12月7日下午14:30地點:地球科學學院學術報告廳朱祥坤,198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家,牛津大學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實驗室主任。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有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球與太陽系的早期演化、地圈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海底熱液活動與成礦作用、造山帶與巖石圈演化、同位素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等。
  • 廣州地化所在亞洲內陸晚中新世C4植物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晚新生代陸地植被生態系統曾經發生過一個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即晚中新世耐高溫乾旱的C4植物的擴張。這一事件在中低緯度的海陸沉積記錄中都有發現,但影響其擴張的關鍵氣候因素還不是很清楚。亞洲內陸乾旱區由於緯度較高,溫度偏低,致使現代C4植物很不發育。然而,這一地區被認為是地球晚新生代C4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至於該地區C4植物在晚新生代是如何演化的尚無研究報導。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圓滿落幕
    7月22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落下帷幕。上午八點半,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為學員們講授最後一堂課:關於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歷史、分析方法和應用。朱祥坤研究員是國際上最早開展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系統介紹了這個新領域的起源,報告內容豐富有趣,學員們深受啟發,大家以熱烈的鼓掌表示感謝。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結果可以為納米零價鐵和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應用於高水溶性Cl-OPEs汙染環境的實際修復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和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的資助。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科研進展丨Li同位素示蹤矽酸鹽巖化學風化研究取得進展
    高效分離Li及其同位素的MC-ICP-MS精確測定. 地球化學 46, 528-537.苟龍飛, 金章東, 賀茂勇, 2017b. 鋰同位素示蹤大陸風化:進展與挑戰. 地球環境學報, 89-102.
  • 中科院南海所開發一種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方法—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張黎研究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解析沉積物對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等方面獲重要進展。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對陸殼中的花崗巖成分演化的分析,有助於人們理解陸殼的演化和相關的地質事件。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
  • 研究揭示珊瑚骨骼鋅同位素組成及其氣候環境和生物活動意義
    海水中的Zn被珊瑚吸收進入體內後會參與各種生物過程(如蟲黃藻的光合作用等),然後被進一步輸送到鈣化流體中替代Ca2+而保存到珊瑚骨骼文石中。這些複雜的生物過程可能會導致Zn同位素分餾效應,而這些生物過程對氣候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因此珊瑚骨骼Zn同位素組成可能是示蹤氣候環境變化和/或生物活動的潛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