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華夏地塊中生代分布花崗質巖漿活動,通常認為與巖漿底侵作用造成下地殼的重熔改造有關,但直接來自於下地殼巖石的證據較為缺乏。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圖1.道縣麻粒巖捕虜體巖相學特徵(a)鎂鐵質麻粒巖;(b)蠕蟲狀尖晶石出溶;(c)局部殘餘輝綠結構;(d)長英質麻粒巖

  研究獲得以下認識:(1)道縣下地殼存在鎂鐵質麻粒巖和長英質麻粒巖(圖1a),鎂鐵質麻粒巖其原巖來自於地幔源區的部分熔融,長英質麻粒巖原巖來源於地殼源區熔融;(2)鎂鐵質和長英質麻粒巖捕虜體均記錄了相似且連續的巖漿活動年齡(226–218 Ma)和變質作用年齡(218–193 Ma),指示了它們的成因聯繫,玄武質巖漿底侵作用形成鎂鐵質麻粒巖的同時導致先存下地殼的部分熔融並最終形成長英質麻粒巖;(3)麻粒巖捕虜體的繼承鋯石顯示了太古代-新元古代(2584–659 Ma)、早古生代(峰期年齡約425 Ma)和晚古生代(峰期年齡約261 Ma)等多期巖漿活動年齡,並具有明顯不同的Hf–O同位素組成(圖2),記錄了華夏地塊下地殼的多階段演化過程,晚太古代和晚古生代具明顯的地殼增生特徵,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主要為地殼重熔再造,而早中生代的地殼增生伴隨了地殼再造。

圖2.道縣麻粒巖捕虜體的鋯石Hf–O同位素組成

  道縣麻粒巖捕虜體的鋯石U–Pb年齡和Hf–O同位素特徵與華夏地塊顯生宙巖漿活動分布趨勢一致(圖3),支持了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導致先存地殼物質熔融並產生廣泛花崗質巖漿活動的演化模型。

圖3.道縣麻粒巖捕虜體及華夏地塊巖漿巖鋯石Hf–O同位素特徵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ithos上。

  論文連結 


  華夏地塊中生代分布花崗質巖漿活動,通常認為與巖漿底侵作用造成下地殼的重熔改造有關,但直接來自於下地殼巖石的證據較為缺乏。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圖1.道縣麻粒巖捕虜體巖相學特徵(a)鎂鐵質麻粒巖;(b)蠕蟲狀尖晶石出溶;(c)局部殘餘輝綠結構;(d)長英質麻粒巖
  研究獲得以下認識:(1)道縣下地殼存在鎂鐵質麻粒巖和長英質麻粒巖(圖1a),鎂鐵質麻粒巖其原巖來自於地幔源區的部分熔融,長英質麻粒巖原巖來源於地殼源區熔融;(2)鎂鐵質和長英質麻粒巖捕虜體均記錄了相似且連續的巖漿活動年齡(226–218 Ma)和變質作用年齡(218–193 Ma),指示了它們的成因聯繫,玄武質巖漿底侵作用形成鎂鐵質麻粒巖的同時導致先存下地殼的部分熔融並最終形成長英質麻粒巖;(3)麻粒巖捕虜體的繼承鋯石顯示了太古代-新元古代(2584–659 Ma)、早古生代(峰期年齡約425 Ma)和晚古生代(峰期年齡約261 Ma)等多期巖漿活動年齡,並具有明顯不同的Hf–O同位素組成(圖2),記錄了華夏地塊下地殼的多階段演化過程,晚太古代和晚古生代具明顯的地殼增生特徵,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主要為地殼重熔再造,而早中生代的地殼增生伴隨了地殼再造。
  圖2.道縣麻粒巖捕虜體的鋯石Hf–O同位素組成
  道縣麻粒巖捕虜體的鋯石U–Pb年齡和Hf–O同位素特徵與華夏地塊顯生宙巖漿活動分布趨勢一致(圖3),支持了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導致先存地殼物質熔融並產生廣泛花崗質巖漿活動的演化模型。
  圖3.道縣麻粒巖捕虜體及華夏地塊巖漿巖鋯石Hf–O同位素特徵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ithos上。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EPSL:巖漿補償,成就了東華夏白堊紀地殼
    ., 2020),但它們對地殼結構的影響、它們在適應地殼伸展、從而控制地球動力學機制方面的作用仍不確定,不巧的是,這種不確定性阻礙了對華夏地塊地殼生長和改造的認識。顯示了與軟流圈上湧相關的局部巖漿,以解釋沿海地體中廣泛的巖漿分布。巖漿底侵與區域性地殼伸展有關,可能發生在古太平洋板塊俯衝後的弧後伸展環境中。
  •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獲得進展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
  • 特提斯最東段中生代新生地殼形成過程和時間揭露
    特提斯帶最東段巽他古陸西緣中生代弧巖漿作用及新生地殼形成過程的構造簡圖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蘇門答臘地區中生代巖漿活動可分為3個明顯的期次,即晚三疊世(214~201Ma)、晚侏羅世(148~143 Ma)和晚白堊世(102~84Ma)。其中,本次研究中的侏羅紀侵入體是東南亞地區該時期花崗巖類年齡的首次報導。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對陸殼中的花崗巖成分演化的分析,有助於人們理解陸殼的演化和相關的地質事件。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
  • 面波成像結果揭示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和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
  • 廣州地化所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到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轉換過程
    哥倫比亞超大陸(2.0–1.6 Ga)和羅迪尼亞超大陸(1.0–0.9 Ga)是目前公認的前寒武紀超大陸,但對於二者轉換過程的研究卻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兩個古老的超大陸都經歷了非常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其陸塊巖石很容易遭受後期多期次構造熱事件的改造,從而使得記錄有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和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原始信息容易在這些後期事件中被抹去;因此使得揭示二者的轉換過程變得異常困難。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郝露露(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王強及其合作者最近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中部的孔隆鄉地區識別出一套新的粗面巖-流紋巖 (圖1) ,通過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學、鋯石U-Pb年齡和O同位素以及全巖的主、微量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確立了這一套巖石為後碰撞地殼高溫熔融形成的A型火山巖:(1) 孔隆鄉火山巖形成於晚漸新世-早中新世
  • (原創)地殼比中生代加厚了許多!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軸傾斜,地臺活化,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地殼裡的巖石與礦物在太平洋兩岸,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了山脈與洋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二氧化矽及二氧化矽衍生的矽酸鹽按「鮑文反應序列」分布。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研究人員根據現有資料推斷,在古生代,大陸地殼物質再循環和大陸生長在伊犁地塊及鄰區交替發生。二是釐定伊犁地塊南北兩緣古洋盆的兩期俯衝作用。其中,伊犁地塊北緣的島弧巖漿作用在350 Ma發生了從向陸遷移到向洋遷移的轉換,即大洋俯衝(北天山洋)的方式從前進型俯衝轉換為後撤型俯衝,且板片後撤伴隨著顯著的上覆巖石圈伸展、弧後盆地發育;同樣,在伊犁地塊南緣,巖漿巖時空分布模式記錄了在420 Ma和350 Ma兩次古洋盆(南天山洋)俯衝方式從前進型到後撤型的轉換,且泥盆紀末期-早石炭世的板片後撤同樣導致弧後盆地的發育。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反應過程中,有五種TCEP的降解產物被檢出。其中,首次報導的TCEP降解產物有O,O-二(2-氯乙基)-O-乙基磷酸酯(DCEEP)和乙烷。在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的作用下,TCEP中的氯原子受到電子攻擊而發生脫氯反應,形成二(2-氯乙基)磷酸酯、DCEEP、氯離子、乙烯和乙烷,揭示了新的TCEP降解途徑。研究還系統分析了影響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還原降解TCEP的關鍵因素。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目前對大陸地殼生長機制的認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型:1)大陸地殼的生長全部通過大洋板塊俯衝誘導的增生造山完成,簡稱為「側向增生模型」,該機制類似於現在的環太平洋增生型造山帶;2)不僅承認洋陸俯衝體制下的側向增生過程,而且特別強調後碰撞大陸地殼在深部幔源物質底墊過程中的垂向生長,簡稱為「雙向增生模型:洋陸體制的側向增生+後碰撞垂向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