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目前對大陸地殼生長機制的認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型:1)大陸地殼的生長全部通過大洋板塊俯衝誘導的增生造山完成,簡稱為「側向增生模型」,該機制類似於現在的環太平洋增生型造山帶;2)不僅承認洋陸俯衝體制下的側向增生過程,而且特別強調後碰撞大陸地殼在深部幔源物質底墊過程中的垂向生長,簡稱為「雙向增生模型:洋陸體制的側向增生+後碰撞垂向增生」。奠定這兩種模型的關鍵是對伊犁地塊和塔裡木地塊碰撞造山結束時間的精確限定和對花崗質巖石的成因認識。

塔裡木和伊犁地塊之間的碰撞、拼合標誌著中亞造山帶西南緣造山作用的結束,形成了西起烏茲別克斯坦,經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東延至我國新疆和甘肅交界,約2500 km的南天山造山帶。多年來,地質學家認為塔裡木和伊犁地塊之間的碰撞發生在晚古生代。近年來,部分學者根據西天山榴輝巖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233-226 Ma),提出塔裡木和伊犁地塊之間的碰撞發生三疊紀,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爭議。同時也衍生出兩種中亞造山帶地殼生長模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的研究員高俊和博士研究生龍靈利等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於2010年對西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榴輝巖鋯石Cameca U-Pb年代學研究,獲得榴輝巖的峰期變質年齡為320 Ma,從而限定了塔裡木和伊犁地塊之間的碰撞事件發生的時間的下限。2011年又報導了一切穿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S型花崗巖脈,確定了伊犁地塊和塔裡木地塊之間碰撞時間的上限。

一條寬約2 m ~ 8 m、北西310方向延伸約300 m的花崗巖脈切穿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巖脈由角閃石黑雲母花崗巖、黑雲母花崗巖、二雲母花崗巖、含黑雲母花崗巖、似斑狀花崗巖組成,直接圍巖為含石榴石黑雲母斜長片麻巖、含紅柱石黑雲母斜長片麻巖和含電氣石黑雲斜長片麻巖等接觸變質巖,外圍圍巖為綠泥石白雲母鈉長石片巖、綠泥綠簾石陽起石片巖和藍閃石片巖。花崗巖脈的A/CNK在1.1~1.27間,平均1.19,說明其為過鋁質花崗巖。稀土元素成分顯示強烈的Eu負異常,δEu在0.03 ~ 0.28間,平均0.09。花崗巖脈的CaO/ Na2O 比值從0.06到0.17間變化、Al2O3/TiO2比值為240到525,類似於喜馬拉雅後碰撞強過鋁質花崗巖SP granites (Sylvester, 1998)。高精度離子探針獲得花崗巖脈鋯石284.9 ± 2.0 Ma,為榴輝巖相變質年齡的上限,表明西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年齡早於二疊紀。

西天山花崗質巖石的出露面積約佔整個造山帶的30%,他們選擇了20餘個代表性巖體進行了巖石學、地球化學與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並綜合目前已經發表的花崗質巖石的U-Pb年代學和Sr-Nd同位素數據,初步構建了西天山花崗質巖石的年代學框架(圖1),探討了其Sr-Nd同位素特徵(圖2)。鋯石U-Pb年齡分布在896 Ma 至247 Ma間,87Sr/86Sr 初始比在 0.70329至0.72070間,εNd值從-14.1變化到+7.3。新元古代花崗片麻巖的產出表明西天山具前寒武紀基底。洋陸俯衝過程中,大陸地殼生長通過洋殼熔體的直接添加、上地幔楔部分熔融產生基性巖漿的侵入和基性巖漿與大陸基底混合產生的花崗質巖漿上湧等方式實現。後碰撞時期,板片斷離誘發的軟流圈地幔物質的上湧、底侵造就了大陸地殼的垂向生長。

中亞造山帶的顯生宙大規模地殼生長可以用這兩階段模型解釋,早期洋陸俯衝階段島弧物質的側向添加+ 晚期後碰撞幔源物質垂向底墊(圖3)。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構造學期刊TectonophyicsLithos上。

原文連結

Tectonophyics

Lithos

 

圖1:西天山花崗質巖石的鋯石U-Pb年齡統計直方圖。a: 伊犁地塊北緣花崗巖帶, b:伊犁地塊南緣花崗巖帶, c: 中天山花崗巖帶, d:南天山的花崗巖帶

 

圖2:西天山花崗質巖石的Sr-Nd同位素組成。NTGB-北天山花崗巖帶,NYGB-伊犁地塊北緣花崗巖帶, SYGB-伊犁地塊南緣花崗巖帶, CTGB-中天山花崗巖帶, STGB-南天山的花崗巖帶

圖3:西天山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和匯聚的遠場效應,代表了青藏高原早期的生長階段,而地殼速度結構對了解印度-歐亞大陸的碰撞及高原變形有重要的作用。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細數中亞造山帶,這些大作
    中亞造山帶的形成與古亞洲洋的消減閉合密切相關,演化時限從新元古代持續至中生代早期,期間見證了Gondwana大陸和Pangea超大陸的形成。中亞造山帶西段的微陸塊之間廣泛發育同時期(約510-470 Ma)碰撞造山事件,並拼貼形成統一的哈薩克斯坦聯合古陸。該事件與Gondwana古陸聚合基本同步(約570-470 Ma)。
  •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8 11:1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9月24日在北京舉行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蒙古、澳大利亞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跨越國境的複雜造山帶開展學術交流。
  • 【新華網】新疆加快中亞造山帶成礦域「探礦」步伐
    為加速查明新疆礦產資源分布與儲量,早日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研究項目,確定7大找礦區域。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地質成礦與礦產資源研究室主任周可法介紹,該項目前期投入資金1億元,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運用「超低空飛行探測技術平臺」,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礦帶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展開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
  • 新疆生地所中亞造山帶南部增生造山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增生型造山帶是近二十年研究揭示的一種新型的造山帶。不同於以巨量的地殼縮短和加厚為特徵的經典的陸-陸碰撞型造山帶,增生型造山帶是在大洋地殼持續俯衝過程中不同性質的地體不斷拼貼增生形成,以顯著的地殼垂向生長和水平側向增生為特徵。中亞造山帶是顯生宙以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帶之一,位於西伯利亞克拉通和華北-塔裡木克拉通之間的廣袤地區。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鄭 迪/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王濤研究員研究組對中亞造山帶西段的伊犁地塊開展研究,系統整理了出露於伊犁地塊及鄰區的花崗巖和長英質火山巖的空間分布、年代學、主量與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徵,並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一是通過同位素填圖,查明了伊犁地塊及鄰區的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
  • 廣州地化所等發現洋內弧大陸地殼成熟新機制
    大陸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中廣泛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大陸地殼總體上具有安山質到英安質地球化學成分特徵,與洋內弧中大洋俯衝作用形成的巖漿巖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眾多學者認為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洋內弧環境下的大洋俯衝作用相關。
  • 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楊建鋒等-GRL: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這些簡化模型可以解釋部分觀測,但無法兼顧集中變形和彌散變形兩種端元情形。圖1 青藏高原地質圖。橙色陰影為地震波低速區, 紫色陰影為高電導率區, 藍色箭頭為GPS觀測數據, 虛線區域為本文研究區域。
  • 大別造山帶內混合巖化作用時代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別造山帶中的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研究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古老基底演化過程的關鍵區域,其內廣泛發育的混合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記錄了區域上複雜地質演化歷史的地質體。大陸地殼的早期形成和演化過程一直都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熱點和前沿。了解和認識古老陸塊大陸巖石圈的早期形成特徵,有助於理解大陸地殼增生歷史和地殼生長過程。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此外,由於陸殼能夠長時間留存演化的特點,其既是記錄地球演化歷史的原始檔案館,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學儲庫之一。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關於東準噶爾乃至準噶爾地區的地殼基底,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和晚古生代洋殼或島弧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爭論的原因是缺乏巖石學與年代學的證據。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隨著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閉合,印度和歐亞大陸發生碰撞最終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為陸陸碰撞造山帶的代表,是研究陸陸碰撞造山過程的經典地區,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該造山作用的一些重要過程還不甚明確,其中一個重要科學問題就是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斷離時間。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其中對在喜馬拉雅造山帶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發生地殼熔融作用的研究成果,改變了學術界此前的慣常認識。2004年學成回國後,曾令森將目光鎖定國際基礎地學研究的兩大熱點:喜馬拉雅造山帶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以這兩條典型碰撞造山帶為基地,系統研究超高壓至地殼溫壓條件下,地殼物質部分熔融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探討部分熔融作用的構造物理學和地球化學效應,僅用5年就證實了地學界對兩大造山(構造)帶存在多年的兩大猜想:在喜馬拉雅造山帶,碰撞造山早期也有熔融事件發生;在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可以發生熔融作用。這兩項研究成果,改變了學術界此前的慣常認識,引起國際基礎地學界的關注。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在18年時間裡驗證了國際地學界的三大猜想,其中對在喜馬拉雅造山帶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發生地殼熔融作用的研究成果,改變了學術界此前的慣常認識。2004年學成回國後,曾令森將目光鎖定國際基礎地學研究的兩大熱點:喜馬拉雅造山帶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
  • 地質地球所研究揭示新疆蘇雲河大型斑巖鉬礦床成礦流體演化與成礦...
    斑巖型鉬礦床是Mo金屬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分布在北美科羅拉多成礦帶,秦嶺-大別成礦帶以及中亞造山帶。斑巖鉬礦床可分成:形成於大陸裂谷環境下的Climax-型、形成於俯衝背景下的Endako-型和形成於同碰撞或碰撞後背景下的碰撞型等三種類型。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地質學雜誌》。增生型造山帶的形成機制與造山模式一直以來是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