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等發現洋內弧大陸地殼成熟新機制

2020-11-27 光明網

  大陸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中廣泛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大陸地殼總體上具有安山質到英安質地球化學成分特徵,與洋內弧中大洋俯衝作用形成的巖漿巖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眾多學者認為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洋內弧環境下的大洋俯衝作用相關。但是,洋內弧中來源於地幔的巖漿巖為玄武質,而非安山巖和英安巖。這種顯著差異被稱為「地殼成分悖論」(crust compositional paradox)。因此,如果大陸地殼形成于洋內弧,這就需要其它地質過程使得洋內弧地殼從玄武質轉變為安山-英安質,也就是新生的洋內弧巖漿如何演化為成熟的大陸。目前已經有多種假說來解釋「地殼成分悖論」,包括洋內弧地殼拆沉、俯衝洋殼的分層作用,以及古老地殼物質的加入等。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唐功建、王強、但衛與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學者合作,選擇了中亞造山帶準噶爾洋內弧為研究對象。準噶爾巖漿巖地球化學統計結果顯示在300 Ma的時候從典型的洋內弧地殼轉變為成熟的大陸地殼。準噶爾所有巖漿巖均具有虧損的鋯石Hf同位素特徵,但是300 Ma之前和之後的巖漿巖具有明顯不同的鋯石O和全巖B同位素組成。300 Ma之前的巖漿巖具有低的鋯石O同位素特徵和高的δ11B值,因此這些巖漿巖主要來源於虧損的軟流圈地幔楔,指示準噶爾地殼的生長發生在300 Ma之前。300 Ma之後的巖漿巖雖然也具有虧損地幔特徵的Hf同位素組成,但是這些巖石具有非常高的鋯石O和低的全巖δ11B值,與成熟大陸地殼同位素組成相一致。同時早二疊世花崗巖中的部分鋯石核的年齡為晚石炭世,這些鋯石核具有地幔特徵的O同位素組成,與石炭紀巖漿巖相一致。因此,這些300 Ma之後的巖漿巖主要形成於準噶爾石炭紀洋內弧地殼風化的火山沉積物的熔融。元素和同位素計算顯示對於這些300 Ma之後的巖漿巖其源區含有大於50%的火山沉積物。

  研究結果顯示準噶爾從玄武質洋內弧地殼轉變為成熟的大陸地殼主要與島弧地殼自身的化學風化以及隨後風化產物的熔融作用相關。同時該研究也提出了洋內弧地殼自身的化學風化和地殼循環作用可以導致其地殼成熟。

  研究成果發表於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論文信息:Tang, G.-J., Wang, Q., Wyman, D. A. & Dan, W. (2019). Crustal maturation through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rustal recycling revealed by Hf–O–B isotope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24, 115709.

  圖1:準噶爾巖漿巖地球化學成分特徵,300 Ma之前的巖漿巖具有低的SiO2, K2O,Rb和高MgO含量,與洋內弧地殼成分相一致。300 Ma之後的巖漿巖具有高的SiO2, K2O,Rb和低MgO含量,與大陸地殼的上地殼成分特徵相吻合。因此,準噶爾洋在300 Ma時從典型的洋內弧地殼轉變為成熟的大陸地殼。

圖2:準噶爾巖漿巖Hf-O-B同位素組成

圖3:準噶爾地殼生長與成熟示意圖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
  •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與新生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擠壓有關。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觀眾駐足欣賞圖片活動現場還展出了五十餘件礦物、巖石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電氣石、黃鐵礦、方鉛礦、烴源巖、矽化木、岫玉、隕石坑撞擊角礫巖等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科學海報圍繞廣州地化所的科研方向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弧巖漿巖中Sr/Y和(La/Yb)N受制於源區殘留相和分離結晶相中斜長石、石榴石和角閃石的比例,而斜長石、石榴石和角閃石的穩定域則受到深度和壓力的制約,因此弧巖漿巖中Sr/Y和(La/Yb)N可以指示巖漿弧地殼厚度。通過比較侵位的巖漿巖的成分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已知的地殼厚度,可以在區域和全球範圍內校準地球化學的計算方法。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關於東準噶爾乃至準噶爾地區的地殼基底,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和晚古生代洋殼或島弧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爭論的原因是缺乏巖石學與年代學的證據。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
  • 廣州地化所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到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轉換過程
    超大陸是大陸地殼形成以後與下覆巖石圈地幔耦合成的剛性巖石圈板塊,在塑性的軟流圈地幔上由75–90%的剛性陸塊匯聚成的巨型陸塊。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對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理解這些影響的重要一環即揭示古老的超大陸如何從裂解到聚合形成新的超大陸的過程。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這21種礦質氣溶膠包括14種常見礦物(如石英、長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種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實際沙塵(如圖1所示)。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揭示天然金剛石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新機制,為了解地幔中碳的賦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華南板塊在晚中生代發生了古生代以來最為強烈的地殼再造,幔源巖漿在這次地殼強烈再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
  •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2017-11-2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彭平安學科組,通過黃金管高溫高壓封閉體系模擬實驗及13C DP/MAS核磁共振分析技術,對生油窗範圍內茂名油頁巖I型乾酪根的結構變化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在乾酪根分子結構模型建立方面取得進展。
  • 特提斯最東段中生代新生地殼形成過程和時間揭露
    特提斯帶最東段巽他古陸西緣中生代弧巖漿作用及新生地殼形成過程的構造簡圖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蘇門答臘地區中生代巖漿活動可分為3個明顯的期次,即晚三疊世(214~201Ma)、晚侏羅世(148~143 Ma)和晚白堊世(102~84Ma)。其中,本次研究中的侏羅紀侵入體是東南亞地區該時期花崗巖類年齡的首次報導。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一是通過同位素填圖,查明了伊犁地塊及鄰區的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研究人員根據現有資料推斷,在古生代,大陸地殼物質再循環和大陸生長在伊犁地塊及鄰區交替發生。二是釐定伊犁地塊南北兩緣古洋盆的兩期俯衝作用。其中,伊犁地塊北緣的島弧巖漿作用在350 Ma發生了從向陸遷移到向洋遷移的轉換,即大洋俯衝(北天山洋)的方式從前進型俯衝轉換為後撤型俯衝,且板片後撤伴隨著顯著的上覆巖石圈伸展、弧後盆地發育;同樣,在伊犁地塊南緣,巖漿巖時空分布模式記錄了在420 Ma和350 Ma兩次古洋盆(南天山洋)俯衝方式從前進型到後撤型的轉換,且泥盆紀末期-早石炭世的板片後撤同樣導致弧後盆地的發育。
  • 挪威大氣研究所Knut Breivik博士訪問廣州地化所
    應副所長張幹邀請,挪威大氣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esearch,NILU)高級研究員Knut Breivik博士於6月13日至15日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長期穩定的大陸,專業名詞稱克拉通,其巖石圈厚度大,沒有地震、沒有火山、沒有造山等內動力地質作用,地形平緩(圖5A)。
  •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2019-01-21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在礦物巖石展廳和古生物化石展廳內,孩子們近距離欣賞到種類豐富、形態美觀奇特的各種巖石、礦物、寶玉石、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埋藏於深海的新型能源「可燃冰」、寶貴的稀土礦石、色彩斑斕的螢石和水晶、寒武紀的三葉蟲化石、奧陶紀的筆石化石、侏羅紀的恐龍蛋化石群以及白堊紀的華夏鳥化石等。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青藏高原具有巨厚(~ 50–90 km)的大陸地殼,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新生代高原。三種主要的機制被用於解釋其地殼增厚過程和高海拔地形的形成:增厚地幔巖石圈的減薄、陸內俯衝和地殼流動(或通道流)。但是,一些其他的研究認為地殼熔融在觸發地殼弱化和流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地質學雜誌》。增生型造山帶的形成機制與造山模式一直以來是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