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2020-12-09 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出版

《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封面

近日,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袁鵬研究員等主編的英文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中譯名:《納米級管狀粘土礦物》;ISBN號978-0-08-100293-3)由國際學術出版機構Elsevier出版。該書是關於納米管狀礦物埃洛石(Halloysite)和伊毛縞石(Imogolite)的首部系統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四部分(「納米管狀粘土礦物的地質學與礦物學」、「結構與性質」、「合成」和「應用」)/二十八章/三十餘萬字,系統闡述了納米管狀礦物的地質成因和分布、礦樣特性、結構/性質及調控、合成和應用特性等。該專著從受邀組織到編撰完成歷時逾三年,其章節分別由我國和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國在管狀粘土礦物研究領域深有造詣的學者擔綱撰寫,凝集了主要相關成果和進展,代表了該領域的國際研究水平。袁鵬研究員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撰寫了「總論」等三章。

埃洛石和伊毛縞石是典型的天然納米管狀礦物,前者管徑約數十納米,後者則僅為數納米。因此,對其開展結構/性質研究的難度大,過去對它們的礦物學認識十分有限。隨著近年來高分辨電子顯微技術和精細結構譜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該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對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究認識已躍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該專著的出版,將為地學等學科研究者展示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究全景,為探索納米管狀礦物所涉地質和地球化學過程和機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望促進應用礦物學等學科研究者以及工業從業者提升對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發興趣,推動對此類特殊而寶貴的礦物資源的高效、高值利用。

袁鵬研究員屬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礦物表界面物理化學」學科組,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物結構和表-界面作用微觀機制。其研究組有關埃洛石等多孔礦物結構性質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成果發表於Clays and Clay MineralsApplied Clay Scienc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等刊物,其中關於埃洛石礦物表面基團研究等3篇SCI論文入選ESI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11月1日,「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廣州主會場啟動儀式在華南植物園舉行。本屆科學節由中科院主辦,院屬單位參加,以「嗨,科學!」為主題,10月31日至11月6日科學節期間在全國各院屬單位舉辦400餘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語音播報   5月12日,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中心小學86名師生及家長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這21種礦質氣溶膠包括14種常見礦物(如石英、長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種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實際沙塵(如圖1所示)。
  • 李廷棟院士到廣州地化所講學
    3月2日,應中科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邀請,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到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講學。作為「塗光熾講壇」系列講座第四講,李廷棟作了題為「加強基礎地質研究,提高地質科技水平」的精彩報告。礦物學與成礦學以及其他實驗室的60餘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訪問地化所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訪問地化所 2017-03-27 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應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代立東的邀請,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曉志於3月23日至25日來地化所進行學術交流與訪問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大連化物所研究人員主編的英文學術專著由WILEY出版社出版
    著作封面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01組韓克利研究員與趙廣久副研究員應邀主編的學術專著Hydrogen Bonding and Transfer in the Excited State由WILEY出版社出版並發行,這是國際上第一部激發態氫鍵研究領域的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兩卷,共三十九章,約一千頁。
  • 廣州地化所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9級直博生陳蘭夏迪同學(導師:唐明金研究員)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了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貴陽老街巷之中科院地化所:這裡孕育了14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由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的地球化學部分和中國科學院貴陽化學所、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昆明工作站等單位合併組成,是中國科學院在貴州省的唯一研究機構,其舊址位於觀水路和寶山南路交界處,現址位於觀山湖區。
  • 挪威大氣研究所Knut Breivik博士訪問廣州地化所
    應副所長張幹邀請,挪威大氣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esearch,NILU)高級研究員Knut Breivik博士於6月13日至15日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202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實力雄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重要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2019-01-21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用新技術研究地球寶藏——談21世紀礦物學的發展和走向
    □ 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員 陳豐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礦物。在歷史上,人們通過對礦物的開採和利用不斷豐富了礦物學的內容,而21世紀世界礦物學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如何呢?    預測21世紀的科學,乃至於某一學科的進展,有相當大的困難。20世紀礦物學是沿下列方向發展:1.礦物學是地質科學的基礎學科。2.地質科學中與數理化聯繫最密切的分支學科。
  • 訪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吳能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中)參觀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 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3月,是以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為依託,聯合中科院廣州地化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中科院其他涉及水合物的研究所共建的非法人研究單元。
  • 廣州地化所在亞洲內陸晚中新世C4植物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北太平洋中部的深海沉積含有豐富的陸源風塵物質,礦物學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工作已經證明,這些深海沉積物中的陸源物質自中中新世以來穩定地來源於亞洲內陸乾旱區(風塵輸入),蘊含了豐富的源區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信息。
  • 2020年7月17日 五月廿七 星期五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1、廣州地化所高分異花崗巖的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2、廣州健康院通過轉分化技術實現特異性抗腫瘤免疫3、深圳先進院等發現阿片類藥物成癮記憶的丘腦環路機制-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中獲進展5、聲學所提出一種基於卷積循環神經網絡的單通道漸進語音增強方法6、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7、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以下簡稱南海創新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日前在廣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及其領導的團隊,從鉛同位素、錫礦等角度探討了殷商青銅器的物源。提出殷商早期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青銅器可能來自非洲。論文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與美國、西班牙科學家聯合主編的英文專著正式...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與美國、西班牙科學家聯合主編的英文專著正式出版2019-03-08 15:0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292 次 日前,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Hanping&nbspWang教授、西班牙巴塞隆納海洋科學研究所的Francesc&nbspPiferrer教授和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聯合主編的英文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