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出版 |
《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封面
近日,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袁鵬研究員等主編的英文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Clay Minerals(中譯名:《納米級管狀粘土礦物》;ISBN號978-0-08-100293-3)由國際學術出版機構Elsevier出版。該書是關於納米管狀礦物埃洛石(Halloysite)和伊毛縞石(Imogolite)的首部系統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四部分(「納米管狀粘土礦物的地質學與礦物學」、「結構與性質」、「合成」和「應用」)/二十八章/三十餘萬字,系統闡述了納米管狀礦物的地質成因和分布、礦樣特性、結構/性質及調控、合成和應用特性等。該專著從受邀組織到編撰完成歷時逾三年,其章節分別由我國和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國在管狀粘土礦物研究領域深有造詣的學者擔綱撰寫,凝集了主要相關成果和進展,代表了該領域的國際研究水平。袁鵬研究員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撰寫了「總論」等三章。
埃洛石和伊毛縞石是典型的天然納米管狀礦物,前者管徑約數十納米,後者則僅為數納米。因此,對其開展結構/性質研究的難度大,過去對它們的礦物學認識十分有限。隨著近年來高分辨電子顯微技術和精細結構譜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該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對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究認識已躍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該專著的出版,將為地學等學科研究者展示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究全景,為探索納米管狀礦物所涉地質和地球化學過程和機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望促進應用礦物學等學科研究者以及工業從業者提升對納米管狀礦物的研發興趣,推動對此類特殊而寶貴的礦物資源的高效、高值利用。
袁鵬研究員屬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礦物表界面物理化學」學科組,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物結構和表-界面作用微觀機制。其研究組有關埃洛石等多孔礦物結構性質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成果發表於Clays and Clay Minerals、Applied Clay Scienc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Scientific Reports等刊物,其中關於埃洛石礦物表面基團研究等3篇SCI論文入選ESI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