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員 陳豐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礦物。在歷史上,人們通過對礦物的開採和利用不斷豐富了礦物學的內容,而21世紀世界礦物學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如何呢?
預測21世紀的科學,乃至於某一學科的進展,有相當大的困難。20世紀礦物學是沿下列方向發展:1.礦物學是地質科學的基礎學科。2.地質科學中與數理化聯繫最密切的分支學科。這是礦物學最重要的特徵,也是它快速發展的動力。3.發展新材料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礦物以其複雜的結構和性能,低廉的價格,有效的方向,成為發展新型無機材料的重要出發點,從而導致礦物材料學的形成。
<b>21世紀礦物學的理論研究預測</b>
分子軌道理論和分子模擬研究: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使目前分子軌道(MO)理論已能用於礦物研究。其中從頭算法中的密度函數法將廣泛應用於礦物研究,分子模擬(Molecular Modelling)將成為礦物學的常規方法。它與高壓礦物研究相結合,在21世紀30年代之前將提供地幔和地核中的礦物結構、性能和相變完整知識。
三維礦物物質研究:礦物是複雜的凝聚態三維物質。20世紀上半葉礦物X射線結構分析證實「320個空間群」的正確性。然而,70年代以來,礦物的調製結構(包括雲輝閃石等)、準晶態、C60的研究,把礦物結構研究推向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320個空間群已成為「昨日黃花」。新的能夠統一晶態、準晶態、甚至玻璃態的數學描述,是21世紀20年代前的重要課題。
C60及其衍生物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分子聚集體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從而導致富勒烯研究熱。C60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它進一步推動分子聚集體,或者說團簇物理學的研究。
礦物的表面和界面研究:表面科學是70年代形成的一門新興科學,表面分析儀器可以對表面及微區進行定量分析。礦物學是地學中首先開始表面研究的學科,但目前尚處於開創階段。礦物表面研究著重研究表面結構和表面組成,探討礦物表面的吸附、反應、沉積、擴散、催化和環境汙染等問題。這涉及臭氧層、氣溶膠等大氣化學作用,成巖成礦作用,以及礦物表面改性和應用課題。
<b>礦物學研究方法的更新</b>
20世紀以來礦物學研究手段急劇更新,致力於解決二個基本問題:礦物晶體結構和礦物成分。礦物結構研究可以採用X-衍射、電子衍射、中子衍射、布裡淵散射、紅外光譜和喇曼光譜。礦物成分研究則包括化學分析、等離子譜、電子探針、掃描電鏡、離子探針和質子探針等。當前,礦物學研究正從毫米級進入微米級尺度研究。
<b>地球科學研究</b>
礦物學研究是地球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一環。在重大問題上常常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相當多的地學工作者已經意識到當前地球科學的領域極寬,必須使用宏觀思維與微觀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但又在基金課題選擇和組織攻關項目上忽視礦物學者的作用,或者只把礦物研究等同於巖礦鑑定。實際上當前地學的許多關鍵課題,都需要礦物學者大展鴻圖。例如,造山帶(高壓變質,蛇綠巖等);深部地質(組成,物理性質等);古生物和現代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全球變化(風化,沉積,紀年等)。
<b>礦物材料研究</b>
礦物材料是根據天然礦物(包括某些巖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經過選礦、加工、合成或晶體生長,研製出的不同用途的新材料。當前,值得注意的新型材料有:納米材料、金剛石膜和微孔結構材料。最後,環境治理材料應引起更大的重視。
納米材料:納米材料是由至少在一維尺度小於100nm的基本單元,在二維和三維空間無序堆積,或有序排列所組成新型材料。
金剛石和金剛石膜合成:天然金剛石具有最高硬度、最高彈性模數、最低壓縮率、最高室溫熱導、紫外到紅外高透過率、以及比鍺和矽更高的帶隙,可用於製作更高溫度下使用的半導體器件。
微孔結構材料:沸石,或者被稱為分子篩,是一種微孔結構材料,一般用於石油催化和氣體分離。傳統上,它們都是鋁矽酸鹽。十年來層狀固體材料中最突出的進展是柱撐(pillared)粘土研究。這是多孔材料的一個新家族。其特點比沸石孔徑大,正好彌補沸石孔徑不足的缺陷。它可製備出所需酸度、孔結構、機械強度和水熱穩定性的柱撐粘土。此外,Yang等(1996)合成在雲母上介孔SiO<sub>2</sub>定向薄膜。而Bach等(1998)又開發了具有高效光電轉化效率的介孔TiO<sub>2</sub>太陽能電池。其效率高達33%。
環境治理材料:人類在工農業生產中導致大量的環境汙染。就目前情況來說,礦物材料中的粘土礦物,特別是蒙脫石以及沸石、滑石、水鎂石等礦物可以用來幫助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應當加強研究。
<b>小結</b>
21世紀將是一個礦物學急劇發展的時期。礦物學除了沿上述三大方向迅速取得突破性成果,以促進地球科學中的有關學科的定量化之外;礦物學將逐步擺脫僅僅作為基礎學科的地位,進行跨學科的聯合。
更重要的是,21世紀在三維物質、表面研究、地球圈層狀態方程和生物礦物學領域上都將達到諾貝爾獎的水平。這可能是地球科學中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稀有機遇。
從這些介紹中,我們宏觀地了解到了21世紀礦物學研究和發展的方向及與世界經濟發展對礦產需求的走向。這些介紹來源一個科學家半個世紀的研究積累和對世界各國科學家對這一學科研究的綜合,對關注這一科學發展的讀者將是可借鑑的寶貴材料。(科學時報記者熊和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