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吳能友—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目標:開發利用可燃冰 訪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吳能友

▲中試規模天然氣水合物三維開採綜合模擬實驗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中)參觀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我國科學家對此問題的研究進行到何種程度?我國離開發可燃冰還有多長路要走?

 

應運而生 聚焦可燃冰

 

「去年我國進口原油2.8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8%。有沒有一種可以替代的能源呢?」吳能友認為這正是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的目標。

 

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3月,是以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為依託,聯合中科院廣州地化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中科院其他涉及水合物的研究所共建的非法人研究單元。

 

「中心著眼於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備的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機構,其成果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在國際處於先進,成為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基地之一。」作為該中心的常務副主任,吳能友侃侃而談。

 

建設國內最大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平臺

 

據介紹,作為中心依託單位的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在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具有較為完整的研究隊伍和平臺,該所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在水合物成藏機制研究、基礎物性、開採技術和應用技術方面均建有獨立的實驗室。

 

自成立以來,一方面該中心加強水合物基礎研究,構建了多學科交叉、多尺度融合的基礎—成藏—開採—應用的水合物研究鏈條,先後提出水合物成核機制籠子吸附假說、成因分類和成藏系統理論,基礎研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獲水合物方向國家基金資助項目和經費佔全國1/2,發表SCI論文數量佔全球2.23%,列世界第6位、中國第1位,3名科學家SCI論文數量排全球前10位。另一方面,該中心加強水合物實驗平臺建設,建成了國內該領域最完整實驗系統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平臺,自主開發了熱力學、動力學、開採和應用模擬等實驗系統和裝置20多套,特別是建立了反應釜體積118升的國內首套、國際先進水平的水合物三維開採實驗系統;根據實際資料對南海北部陸坡水合物開採方法進行了實驗模擬和數值模擬研究;先後在天然氣固態儲運、流動安全和油氣管道輸送水合物抑制、混合氣體二氧化碳分離等方面開展了實驗研究;在這一領域,廣州能源所專利數量居世界第4位、中國第1位。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成立後對外爭取的項目數及年均項目經費均有較快的增長,特別是爭取承擔國家項目能力顯著增加,是目前國內承擔國家水合物研究項目最多的單位。僅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在研的水合物方面國家基金就達到28項。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中心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室內實驗模擬設施最齊備的水合物基礎研究機構,成為我國水合物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與方法研究的核心基地之一和國際上五個最好的水合物流動安全研究實驗室之一,對內起到了平臺、引領和支持作用,對外起到了窗口作用。

 

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努力探索

 

據了解,我國擁有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儲藏,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該中心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技術與綜合利用實驗室以李小森研究員為首的科學家們設計和研製開發了國際上第一套中試規模的三維可視化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實驗模擬平臺,該系統有效體積118升,最高工作壓力30兆帕,具有可視化功能,採用聲學、光學、電學、力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基礎物性測量、開採模擬以及相關地質穩定性評價等幾大功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實驗過程中揭示了水合物在降壓、注熱等作用下形成/分解動力學以及開採動態特性等規律,建立了水合物開採綜合評價體系,確定了優化的水合物開採方法,為建立海上及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試驗開採平臺的方案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技術支撐。

 

吳能友所在的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研究實驗室提出了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理論,建立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成藏演化模式,同時在找礦方面他們提出的一系列方法也取得了突破。「上述成果在我兩次參與的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鑽探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和應用,為我國水合物鑽探目標的優選與未來開採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用」。吳能友非常自豪。

 

「我們中心近年來一直圍繞南海北部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採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開採關鍵技術研發,以理論指導實踐,目標就是實現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試採。」

 

談到中心未來的發展目標,吳能友說,要力爭用大約10年時間成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形成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國家隊。

 

據介紹,國家有關部委十分關注中科院在該領域的發展,中科院原院長路甬祥更是多次過問其研究進展,近年為該中心題詞:「創新探索認知規律,開發利用水合物資源。」鼓勵該中心的科技人員繼續發揮創新精神,服務國家能源需求。

 

管中窺豹,《中國科學報》記者從這個中心看到中國開發和利用可燃冰的前途和遠景:我們離最終開發和利用可燃冰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中國科學報》 (2013-09-24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加拿大科學院盧海龍博士訪問廣州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10月22日至11月5日,加拿大科學院Steacie分子科學研究所材料結構和功能材料研究組研究員盧海龍博士應邀訪問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廣州能源所副所長吳能友,水合物中心李小森、粱德青研究員等參加接待。
  • 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
    7月28日至8月1日,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中心參與承辦。
  •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關鍵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結束,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試採是全球首次利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是繼2017年我國第一輪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後,推進產業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成果,創造了「產氣總量最大、日均產氣量最高」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重大成果及最新進展發布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在北京舉辦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新聞發布會。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介紹了試採最新進展、自主創新成果及有關情況。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 國土資源部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新聞發布會
    時 間: 2013-12-17 10:00    地 點: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職工會議室   內 容: 2013年12月17日上午10:00,國土資源部在部信息中心職工會議室就《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
  • 科學網—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相關專題通過專家評審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相關專題通過專家評審 海域使用論證是項目用海取得海域使用權的前置條件,而海洋環評是預防和減輕項目用海對海洋環境影響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為「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評價」兩個專題的編制單位,多次深入現場調查勘測,完成了項目海洋環境與資源現狀調查、地形地貌測量、海域開發利用現狀調查、公眾問卷調查等大量工作,為相關專題的編制夯實了基礎。
  • 青島海洋所在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出砂管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近日,能源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Energy(IF=6.082)在線發表了題為《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vel Packing Parameters in Horizontal Wells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水平井循環礫石充填參數優化與分析
  • 廣州海洋局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氣源研究獲新成果
    ◎賴鴻飛/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近日在地球科學領域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上發表了關於瓊東南海域水合物氣體來源與聚集規律的最新研究成果。滲漏型天然氣水合物在瓊東南海域異常發育。近年來,廣州海洋局在瓊東南海域部署開展了水合物鑽探採集工作,獲得了一批水合物保壓巖心樣品。
  • 我國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天然氣水合物關鍵探測技術
    經過科技工作者十餘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已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天然氣水合物高精度地震、原位及流體地球化學等關鍵探測技術,為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實現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及今後區域規模找礦發揮巨大的技術支撐作用。    3月8日,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展出。
  • 我國在南海北部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我國在南海北部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06:48 來源: 來源:楚天都市報據新華社6月5日電 歷時9年,累計投入5億元,我國在南海北部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 再鑽南海可燃冰—聚焦中國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
    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消息稱,2007年5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北部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標誌著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水平一舉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2007年實施的鑽探,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輝固國際集團公司Bavenit號鑽探船承擔。
  • 天然氣水合物分解 導致的地質災害
    天然氣水合物(簡稱水合物)是一種結晶狀籠型化合物,由水、烴類氣體和少量非烴類氣體分子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所形成。水合物在全球範圍內的儲量十分豐富,具有成為巨大能源儲備的潛力。據估算,全球水合物中包含天然氣的熱當量可達目前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總和的2倍。  與常規油氣資源相比,水合物燃燒產生的汙染較少,是21世紀理想的可替代能源之一。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天然氣水合物自發成核的臨界溶解度
    天然氣水合物在能源、環境、油氣運輸和地質災害預防等領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關於它的形成機制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近年來,國際上幾個研究小組用計算模擬的方法先後實現了天然氣水合物的自發成核和生長模擬,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水合物初始成核先形成非晶相,隨後再經過結構轉變形成結晶相。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謝昌龍率隊赴海南昌江、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考察交流。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正式推進 目前有5個礦點試開採
    昨日,「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開發」高端論壇在廣州召開,從論壇上獲悉,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中石油在北京籤署了《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推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
  • [論文推薦] 天然氣水合物系列——5篇
    基於ABAQUS有限元軟體,建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區內「海床管道」耦合作用模型,模擬了天然氣水合物開採過程中海床沉降變形及其對管道應力、應變、彎矩、懸跨等力學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天然氣水合物開採過程中,海床的不均勻沉降將引起管道發生顯著位移並發生彎曲,管道的應力、應變隨著變形的增大而增大。當海床沉降量達到某一程度時,管道將脫離海床,產生懸跨,並引發渦激振動風險。
  • 三問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
    截至6月10日,在南海的「藍鯨一號」鑽井平臺上,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火炬已經熊熊燃燒了整整31天,平均日產氣6800立方米,這意味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工作順利
  • 天然氣水合物:冰凍的能源
    報告題目:天然氣水合物:冰凍的能源覆蓋學科:地質工程、化學工程、能源類主講人:李勝利 建設工程學院時間:2020年12月23日(周三)18:30-19:30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鑽採樓52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研究生工作部承辦單位: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 研究稱東北漠河地區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東北漠河多年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良好,其下可能分布有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潛在的新型能源。該研究稱,東北漠河地區為中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在過去1.7億~1億年之間,漠河地區由於構造沉降形成漠河盆地,其中充填4000餘米厚的中生代沉積,為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所需甲烷提供物質來源。在距今1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中國東北地區連同歐亞大陸經歷一次冰川過程,形成至今一直尚未融化的多年凍土帶,從而為該區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