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天然氣水合物關鍵探測技術

2021-01-09 中國政府網

    經過科技工作者十餘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已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天然氣水合物高精度地震、原位及流體地球化學等關鍵探測技術,為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實現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及今後區域規模找礦發揮巨大的技術支撐作用。

    3月8日,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展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重大項目作為海洋技術領域的重要成果,在展會上展出。

    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十一五」期間,科技部863計劃設立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關鍵技術」重大項目,投入8000多萬元資金,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依託單位,聯合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浙江大學、中石化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鑽井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高等院校等單位上百餘名科技人員,針對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所面臨的關鍵技術,並著眼於未來對這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組織聯合攻關,形成了一系列關鍵探測技術:

    ——研發了天然氣水合物礦體的三維與海底高頻地震聯合探測技術,依託技術獲得天然氣水合物礦體外形及內部結構資料,從而為礦體探測優選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研發了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原位及流體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為水合物成礦區帶目標的地球化學高效勘探提供技術服務;

    ——研製了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保真取樣(芯)器及配套技術,為水合物鑽探工程化及採獲天然氣水合物樣品提供技術支撐;

    ——研發了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儀器系統,為獲取水合物勘探的地磁場數據提供技術服務;

    ——研製了海底熱流原位探測系統,為水合物勘探的海底熱流原位提供技術服務;

    ——研製了三維、可視天然氣水合物開採過程物理模擬實驗系統,以及三維四相沉積物中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數值模擬技術,提出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概念方案。

    我國高度重視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技術發展。國家863計劃從「九五」開始即對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新型後備能源的勘探研究給予持續不斷的支持。1999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應用863研究成果,實施天然氣水合物高解析度地震探測技術試驗及應用,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採集的試驗剖面上,首次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標誌——似海底反射(BSR),由此,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工作逐步明確並堅持走上了一條以高清晰度、高解析度為核心的高技術調查研究的道路。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建立起適合我國海域特點的天然氣水合物綜合探測系統,為國家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和鑽獲實物樣品提供了目標優選、保真取芯等核心技術,並逐步建立了國內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創新團隊。

    在高科技探測技術持續有力的支撐下,經過系統探測和研究,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進展順利,發現了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有利區;評價了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確定了2個天然氣水合物重點目標;並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證實了我國南海存在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附:小知識

    天然氣水合物:

    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固態的籠狀混合物,主要存在於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純淨的天然氣水合物外觀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點燃,因此,被通俗、形象地稱為「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高、資源量巨大、分布範圍廣、應用前景好等特點,因此,被譽為繼石油、天然氣、煤等傳統能源之後最佳的接替能源。

相關焦點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掌握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謝瑋)3月2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6日召開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果匯報視頻會上獲悉,自然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加快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北京大學等國內外70餘家單位近千名業務骨幹,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第二輪試採海上作業。
  •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創兩項世界紀錄
    【電纜網訊】日前,據科技日報報導,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並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記錄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創造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中國網26日訊(記者韓琳)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今天召開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果匯報視頻會上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 創下兩項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北京3月27日電(鍾豔平)自然資源部26日在此間宣布,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取得歷史性突破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綜合新華社、央視網消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消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 科學研究 吉林大學發明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中國可燃冰開採技術獲突破性進展
    據新華社近日消息,經10餘年技術攻關,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使中國可燃冰開採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 從探索走向試驗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
    2017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一輪試採完成了「探索性試採」,解決了「能否安全、連續開採出來」的問題。第二輪試採完成「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但是,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後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下一步還要進行生產性試採攻關,力爭儘早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採。        此次試採有何意義?
  • 天然氣水合物將開展第二次試採
    其中,海洋地質調查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試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報告》指出,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積極開展海洋地質調查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試採,基本完成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建立了統一的海洋地質核心資料庫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資料庫,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與進展。
  •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自主創新
    第二,初步創建了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理論,指導試採實施方案的科學制定。第三,初步創立了 「三相控制」開採理論,指導精準確定試採降壓區間和路徑。二是實現六大技術體系二十項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第一,防砂技術3項。包括「地層流體抽取」、未成巖超細儲層防砂和天然氣水合物二次生成預防技術。第二,儲層改造技術3項。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創兩項世界紀錄
    據了解,本輪試採1個月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是第一輪60天產氣總量的2.8倍,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 創兩項世界記錄
    央廣網北京3月26日消息(記者劉飛 見習記者於子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26日),自然資源部傳出好消息: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俗稱的「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功,並且創造了「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重大成果及最新進展發布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在北京舉辦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新聞發布會。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介紹了試採最新進展、自主創新成果及有關情況。
  • 天然氣水合物是怎樣形成的?
    2008年之後,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瓶頸得以突破,水合物自發成核的過程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模擬實現(Walsh et al, 2009),成核軌跡中的各種類型的籠子都已能識別(Guo et al, 2011),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水分子籠子對氣體分子的吸附作用相當關鍵,水合物是「二步成核」的,即先形成非晶相,然後再轉變成結晶相(Guo et al,2009;Jacobson
  • 國務院批准天然氣水合物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
    國土資源部儲量司司長鞠建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通過設立天然氣水合物新礦種,確立其法律地位,將極大促進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天然氣水合物列為我國第173個礦種,一是基於天然氣水合物在成藏、賦存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此次新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與其他能源礦產在賦存、成因、成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二是將其列為新礦種,有利於勘查開發統一管理,推動勘查開採產業化進程。
  •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關鍵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結束,取得圓滿成功。試採過程中,在中國地質調查局試採現場指揮部組織和領導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孫寶江、廖華林所在團隊分別承擔了「海洋動態壓井混合裝置」和「儲層改造地面試驗與工具現場技術服務」課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關成果得到高度認可,為試採成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記者從16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獲悉,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型多功能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初步設計完成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 中國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告捷 日均產氣量創新世界紀錄
    &nbsp&nbsp&nbsp&nbsp在技術方面,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技術基礎。中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 再鑽南海可燃冰—聚焦中國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也有的簡稱水合物。它是由水與天然氣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產物。它存在於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固態籠狀化合物。純淨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被點燃,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新型高效能源,被譽為21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