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丹在研究員彭平安和副研究員鍾音指導下,深入研究了納米零價鐵對Cl-OPEs的還原降解性能和機制,以及CTAB對納米零價鐵吸附和降解Cl-OPEs的影響。研究系統比較了納米零價鐵(nZVI)和硫化納米零價鐵(S-nZVI)吸附和降解Cl-OPEs的動力學及降解產物生成。
-
廣州地化所在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廣州地化所麥碧嫻課題組黃麗倩博士生在羅孝俊研究員指導下,利用室內暴露實驗,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滷代有機汙染物(包括多氯聯苯、溴代或氯代阻燃劑)暴露下,滷代有機汙染物對家蠶生長發育的影響及相關汙染物在家蠶變態發育過程中的生理放大(Bioamplification)規律。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11月1日,「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廣州主會場啟動儀式在華南植物園舉行。本屆科學節由中科院主辦,院屬單位參加,以「嗨,科學!」為主題,10月31日至11月6日科學節期間在全國各院屬單位舉辦400餘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通過比較3類不同生態系統:未管理、恢復和人為幹擾的系統))和全球環境變化(升溫、CO2濃度升高、降雨量增加、乾旱加劇和氮沉降增加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地質學家比較關注的科學問題。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與新生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擠壓有關。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7 星期日
科研進展1、水生所微藻脂質代謝研究獲進展4、納米藥物在胰腺癌免疫治療領域取得進展5、力學所在二氧化碳動力循環研究中取得進展6、廣州地化所揭示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10、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首次報導微生物降解2,6-DBNP的過程和分子機制,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該團隊長期致力於有機汙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機理和修復研究。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1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2、蘭州化物所實現超高強韌水凝膠獵戶座星雲中發現緻密氣體爆炸加熱證據 7、昆明植物所在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系列全合成研究中獲進展8、廣州地化所盆地閉合過程中巖漿及成礦作用研究取得進展9、昆明植物所等在黃背櫟海拔分布上限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10、合肥研究院等在過氧自由基的同分異構體檢測研究中獲進展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廣州地化所在黃鐵礦載金的形態標型特徵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鮮海洋、研究員何宏平和朱建喜等人統計、分析了黃鐵礦晶體形態與金礦富集之間的相關關係(圖2);在此基礎上,以其最常見的立方體、八面體和五角十二面體晶面為研究對象,從原子水平揭示了{100}、{210}、{111}等晶面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並成功解譯了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徵的物理化學原理。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研究員王強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學者合作,選擇位於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作為研究對象。岡底斯巖基主要由中-新生代花崗巖構成,東西長達1500公裡,是世界上最大花崗巖基之一。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其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高通量數字PCR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自2016年立項以來,自主開發了低成本界面振動乳化(Interfacial Emulsification)技術(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745-750;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3171-3177),完成了一體化全自動數字PCR原理樣機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