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在黃鐵礦載金的形態標型特徵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根據金礦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的研究成果,黃鐵礦是具有典型形態標型的礦物,即通過其晶體形態特徵來反映其成因信息及找礦標誌。黃鐵礦最常見的單形有立方體{100}、八面體{111}、五角十二面體{210};這些單形通過不同程度地聚合可形成多種多樣的聚形(圖1)。前人在大量金礦找礦實踐中發現,在黃鐵礦五角十二面體單形或聚形出現頻率高的礦段,礦體中金的富集程度往往比較高,即黃鐵礦的五角十二面體及聚形晶體形態可用於指示礦體中金的富集程度。雖然載金黃鐵礦的這種形態標型特徵已被礦產資源勘察工作者廣泛接受,並在找礦實踐中得到了成功應用,但對於黃鐵礦用於指示金礦富集的這一成因礦物學形態標型特徵的認識僅停留在統計、定性描述階段,對其形態標型特徵的結構本質與物理化學原理尚不明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鮮海洋、研究員何宏平和朱建喜等人統計、分析了黃鐵礦晶體形態與金礦富集之間的相關關係(圖2);在此基礎上,以其最常見的立方體、八面體和五角十二面體晶面為研究對象,從原子水平揭示了{100}、{210}、{111}等晶面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並成功解譯了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徵的物理化學原理。

  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不同晶體形態的晶面對金的還原-沉澱反應速率具有顯著差異。相對於立方體{100}和八面體{111}晶面而言,五角十二面體{210}晶面對溶液中的離子態金具有最快的還原-沉澱速率(圖3);當黃鐵礦的兩種單形聚合形成聚形晶後,晶面反應協同效應導致離子態金在聚形晶面的還原-沉澱速率顯著高於其單形晶面(圖4)。這種晶面反應協同效應對礦物晶體生長、元素循環及相關的地球化學過程可能存在重要影響。

  該研究以礦物表面反應性為切入點,揭示了黃鐵礦晶面反應性在金富集成礦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從理論角度預測了晶體形態與其載金能力的關係(圖5)。並從晶面原子結構和晶面協同效應視角,成功解譯了黃鐵礦形態標型特徵的物理化學原理,對理解、認識礦物晶面反應差異性和礦物各向異性對地質地球化學過程的影響具有重要啟示。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2016YFC06001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3112、41702042)、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特別資助項目(2018M643220、2019T120755)等的聯合資助。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該項研究的更多詳細信息請參考原文。

  論文連結

圖1 黃鐵礦常見晶體形態

圖2 載金黃鐵礦晶體形態與含金量的相關性

圖3 黃鐵礦{100}、{111}、{210}晶面還原-沉澱金的速率對比

圖4 黃鐵礦{100}和{hk0}單形晶面與對應聚形晶面還原-沉澱金的速率對比

圖5 據黃鐵礦表面反應性預測的黃鐵礦晶體形態對金富集程度指示的演化序列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Cl-OPEs具有兩種獨特的官能團(親水性磷酸酯基團和疏水性氯代烷基基團),CTAB對Cl-OPEs的固-液界面吸附/解吸行為的影響可能與疏水性HOCs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丹在研究員彭平安和副研究員鍾音指導下,深入研究了納米零價鐵對Cl-OPEs的還原降解性能和機制,以及CTAB對納米零價鐵吸附和降解Cl-OPEs的影響。
  • 廣州地化所在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一直是環境領域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大部分有關POPs的生態毒理學研究都集中在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等較高等級的生物上,而對低等級生物如昆蟲則關注不夠。昆蟲種類多、生物量大,是初級生產者與高級消費者之間連接的紐帶,也是跨生境傳輸的重要載體,在生態系統物質流及能量流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 廣州地化所在黛眉山地區的雲夢山組「鐵建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深入研究雲夢山組「鐵建造」的結構、組成與形成環境,對認識18-8億年地球表生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真核生物起源與早期演化過程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仇一凡,在趙太平研究員和香港大學李一良副教授的指導下,基於沉積學和礦物學,對黛眉山地區的雲夢山組「鐵建造」的沉積環境、礦物組合及物質來源進行了探討。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華南板塊在晚中生代發生了古生代以來最為強烈的地殼再造,幔源巖漿在這次地殼強烈再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動物所在昆蟲後翅形態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長久以來,後翅特徵在昆蟲的識別和種類鑑定中就已獲得廣泛應用且具重要價值。伴隨著支序系統學的發展,後翅成為系統發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特徵來源。但是,後翅的形態是否能夠反映整個昆蟲的系統發育並未獲得證實。而且前人對後翅形態進化的研究,通常基於傳統定性的方法對一定種類進行研究,或者是基於定量的方法對少數種類(如果蠅等模式生物)進行研究。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大量種類後翅進化的研究還未見報導。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其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高通量數字PCR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自2016年立項以來,自主開發了低成本界面振動乳化(Interfacial Emulsification)技術(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745-750;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3171-3177),完成了一體化全自動數字PCR原理樣機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垂直節理形態分布的變異性是由黃土結構特徵、水動力(如降雨或灌溉)、黃土地層(如原位應力)和微地形共同控制,並進一步以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景觀系統中各尺度形態之間的聯繫,提出了跨尺度轉換機制。
  • 黃鐵礦:不是只會使用美人計的愚人金
    黃鐵礦愚人金是什麼?它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硫化物礦物,正式的名稱為黃鐵礦,英文名為pyrite。黃鐵礦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造紙業大量使用的二氧化硫與化工普遍使用的硫酸基本上都是由黃鐵礦生產,而且,其中伴生有微量的金、銀等貴金屬,也可以綜合利用。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在廣州主會場,廣州分院系統各科研院所單位、攜手中科院核心植物園以及華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參與,聯手向公眾展示了科學之美、環境之美、文化之美。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
  • 廣州地化所在青藏高原南部早期地殼加厚研究方面獲進展
    然而,最近有關對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塊西北部沉積和構造方面的研究結果認為,該區域很可能在中生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加厚並有著相應的地表抬升。考慮到巖漿巖作為地殼深部構造變化的淺表響應,那麼上述研究區域是否發育有與之對應的巖漿作用,目前尚無較為深入的研究報導。
  • 黃鐵礦 Pyrite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7 星期日
    科研進展1、水生所微藻脂質代謝研究獲進展2、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3、上海光機所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4、納米藥物在胰腺癌免疫治療領域取得進展5、力學所在二氧化碳動力循環研究中取得進展6、廣州地化所揭示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黃素單核苷酸(FMN)作為人工去甲基化酶,能夠利用細胞中的氧氣實現核苷、寡核苷酸以及活體細胞水平上的m6A去甲基化。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的關係,進而為新型、高效催化劑的研發提供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