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人工智慧(AI)」是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經歷了緩慢的發展時期。然而,自2016年「AlphaGo」問世以來,目前AI已經成為全球的研究熱點之一,備受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AI技術主要基於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需要採用較為複雜的計算機代碼才能實現,其計算模塊與存儲模塊相分離,因此其並行運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較高,對今後非結構化大數據的處理和計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在柔性PET襯底上製備了以殼聚糖薄膜作為柵介質的、具有學習行為的ITO突觸電晶體,其在機械彎曲應力作用1000次後,器件各項性能參數保持穩定;在柵極偏壓應力作用8000秒後,發現器件閾值電壓呈現一定的漂移,說明研製的電晶體具備學習能力。隨後,在研製的柔性ITO薄膜電晶體上模擬了三種突觸功能:突觸後興奮電流(EPSC)、雙脈衝易化(PPF)和尖峰時序依賴可塑性(STDP)。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從心理學層面提出了「人腦多重記憶模型」:感知記憶(SM)到短時程記憶(STM)以及短程記憶到長時程記憶(LTM)的轉化過程。該團隊通過柵脈衝刺激頻率和柵脈衝刺激強度的設計,在單一突觸電晶體上實現了對「人腦多重記憶模型」的模仿。上述成果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0 (19), 16881-16886

  生理學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條件反射」(即經典條件反射實驗)是一類重要的聯想學習行為,其反映了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先後關係對神經元活性的影響行為,在單一器件上實現對這一聯想學習行為的模仿是類腦神經形態器件的重要研究內容。值得指出的是,STDP學習法則是重要的突觸學習行為,對神經系統認知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前、後突觸刺激對突觸權重的影響規律,是調節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突觸學習機制。可以看出,條件反射與STDP學習法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此啟發,該團隊研製了可重複粘貼的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採用透明聚醯亞胺(PI)膠帶作為襯底,隨後設計了不同波形的突觸刺激,成功在單一器件上模仿了生物突觸中的四類STDP學習行為,包括Hebbian STDP,反Hebbian STDP,對稱STDP及視覺STDP。Hebbian STDP的測試曲線擬合參數與生物突觸上實測的參數相近,表明該種神經形態電晶體具有類腦操作特性。基於STDP學習法則,無需外加複雜電路和元器件,即可在單一神經形態電晶體上實現對經典條件反射行為的模仿,包括信息的獲取、消退和恢復。此外,還成功模擬了經典條件反射裡的條件抑制行為,這也是神經形態器件研究中的首次報導。該成果以Restickable Oxid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s with Spike-Timing-Dependent-Plasticity and Pavlovian Associ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為題,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44) 1804025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寧波市科技創新團隊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1 「多重記憶」示意圖及測試結果 

 

圖2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示意圖

 

圖3 器件Hebbian STDP測試結構及條件反射測試方案示意圖

 

圖4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測試結果

  「人工智慧(AI)」是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經歷了緩慢的發展時期。然而,自2016年「AlphaGo」問世以來,目前AI已經成為全球的研究熱點之一,備受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AI技術主要基於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需要採用較為複雜的計算機代碼才能實現,其計算模塊與存儲模塊相分離,因此其並行運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較高,對今後非結構化大數據的處理和計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在柔性PET襯底上製備了以殼聚糖薄膜作為柵介質的、具有學習行為的ITO突觸電晶體,其在機械彎曲應力作用1000次後,器件各項性能參數保持穩定;在柵極偏壓應力作用8000秒後,發現器件閾值電壓呈現一定的漂移,說明研製的電晶體具備學習能力。隨後,在研製的柔性ITO薄膜電晶體上模擬了三種突觸功能:突觸後興奮電流(EPSC)、雙脈衝易化(PPF)和尖峰時序依賴可塑性(STDP)。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從心理學層面提出了「人腦多重記憶模型」:感知記憶(SM)到短時程記憶(STM)以及短程記憶到長時程記憶(LTM)的轉化過程。該團隊通過柵脈衝刺激頻率和柵脈衝刺激強度的設計,在單一突觸電晶體上實現了對「人腦多重記憶模型」的模仿。上述成果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0 (19), 16881-16886。
  生理學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條件反射」(即經典條件反射實驗)是一類重要的聯想學習行為,其反映了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先後關係對神經元活性的影響行為,在單一器件上實現對這一聯想學習行為的模仿是類腦神經形態器件的重要研究內容。值得指出的是,STDP學習法則是重要的突觸學習行為,對神經系統認知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前、後突觸刺激對突觸權重的影響規律,是調節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突觸學習機制。可以看出,條件反射與STDP學習法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此啟發,該團隊研製了可重複粘貼的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採用透明聚醯亞胺(PI)膠帶作為襯底,隨後設計了不同波形的突觸刺激,成功在單一器件上模仿了生物突觸中的四類STDP學習行為,包括Hebbian STDP,反Hebbian STDP,對稱STDP及視覺STDP。Hebbian STDP的測試曲線擬合參數與生物突觸上實測的參數相近,表明該種神經形態電晶體具有類腦操作特性。基於STDP學習法則,無需外加複雜電路和元器件,即可在單一神經形態電晶體上實現對經典條件反射行為的模仿,包括信息的獲取、消退和恢復。此外,還成功模擬了經典條件反射裡的條件抑制行為,這也是神經形態器件研究中的首次報導。該成果以Restickable Oxid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s with Spike-Timing-Dependent-Plasticity and Pavlovian Associ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為題,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44) 1804025。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寧波市科技創新團隊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1 「多重記憶」示意圖及測試結果 
 
圖2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示意圖
 
圖3 器件Hebbian STDP測試結構及條件反射測試方案示意圖
 
圖4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測試結果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氧化物雙極性電晶體和反相器研究獲新進展
    迄今已報導的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都表現為單類型電荷傳導,即電子傳導(n型)或空穴傳導(p型),而可同時、可控傳導電子和空穴(即雙極性電荷傳導,見圖1a,電子和空穴類似於陰陽八卦系統的陰陽兩面)的薄膜電晶體的研發也十分重要。
  • 化學所在高效單組份有機發光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化學所在高效單組份有機發光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2019-09-12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和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兩種功能的有機光電器件,具有製備工藝簡單、集成度高、電流放大等優勢,被認為是下一代變革性柔性顯示技術和實現有機電泵浦雷射的理想途徑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技術意義。
  • 寧波材料所在高效穩定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材料以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低溫廉價的製備方法而廣受光電研究者的青睞,特別是作為活性層在光伏研究領域大放異彩,經過10餘年發展其單結電池認證效率達到25.5%,已接近單晶矽認證效率,但是電池在工作環境下的長時間穩定性問題大大限制了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
  • 柔性離子電晶體:為未來生物電子器件奠定基礎!
    背景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獲取、處理生物基質並與之交互的電子系統方面取得的進展,引發了醫學特別是神經病學領域中許多的重要進展。這些生物電子系統,越來越多地用於理解充滿活力的生物體以及治療人類疾病,這些疾病往往需要一些可以記錄並處理身體信號,識別模式,釋放電或者化學刺激來應對這些問題的設備。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寧波材料所在高強韌導電水凝膠傳感器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可穿戴柔性電子設備呈現出巨大的市場前景。柔性應變傳感器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部件,在電子皮膚、人體健康監測、植入式設備、人機互動系統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已成為水凝膠材料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 化學所在高性能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場效應電晶體是電子學的基本元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由於其在柔性、大面積、低成本的電子紙、射頻商標和存儲器件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有機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在中國科學院(先導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和相關單位合作,最近在高性能、柔性和噴墨列印高解析度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有關結果均發表在Adv. Mater.上。
  • 寧波材料所在電磁屏蔽材料設計與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電磁屏蔽材料是一類能夠通過吸收和反射等方式來衰減電磁波能量傳播以有效抑制電磁幹擾和汙染的功能材料。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業部研究員鄭文革和副研究員沈斌一直致力於高效電磁屏蔽材料的開發,前期已經在電磁屏蔽材料的製備以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近期,該團隊又從「變廢為寶」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生物質廢棄物或生活廢棄物來設計和製備了輕質高效電磁屏蔽材料。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10/16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隨著消費電子的蓬勃發展,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形態愈加多樣化和人性化。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葉繼春團隊結合自身在超薄單晶矽薄膜材料研發方面的優勢,提出以20μm厚度的超薄單晶矽來構建新型n-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方向並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離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超浸潤分離膜由於具有結構可控性好、分離效率高和分離精度高的優點,目前成為油水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先進功能膜)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離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1)PVDF瞬時催化及油水分離膜。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論文連結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氧化物薄膜電晶體(TFT)技術的超清柔性屏(AMOLED)突破壟斷 讓
    氧化物薄膜電晶體(TFT)技術的超清柔性屏(AMOLED)突破壟斷 讓 作者:51Touch時間:2018-04-10 來源:南方網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導讀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團隊設計出一款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電晶體以及一款混合導電顆粒複合材料。前者可以實時執行神經相關計算,後者可實現由單一材料創造電子元件。背景近年來,生物電子系統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複雜且充滿活力的生物體。這些器件能獲取和處理生物基質,以及與之產生相互作用。
  • Small:柔性電晶體存儲器的最新進展
    柔性電晶體存儲器作為未來人工智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可穿戴電子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近年來,基於浮柵、電荷陷阱和鐵電機制的柔性電晶體存儲器得到長足的發展,更多新型材料及結構被應用在這個領域。通過引入光學響應模塊,存儲器擴展了光調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