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2021-01-19 i自然全媒體

  深部探測專項《大陸地殼的結構框架與演化探討》課題日前通過結題驗收。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該課題隸屬深部探測專項第八項目《深部探測綜合集成與數據管理》,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課題組全面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任務,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和認識。

  課題組獲得了我國大陸地殼結構的新認識。首次在我國北方大陸(牛首山)發現古老碎屑鋯石,約束了古老地殼的形成;初步建立了揚子克拉通的「三層地殼結構」和華夏地塊「四層地殼結構」;華南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了川東—武陵山—雪峰山褶皺構造帶地殼結構與深部隱伏造山帶,提出揚子與華夏塊體碰撞時代為古元古代哥倫比亞期(1.8Ga~1.9Ga)的新認識;初步解譯了華北克拉通北緣—古亞洲造山帶地殼結構;推測鄂爾多斯地塊處在正在進行的克拉通破壞的深部過程之中;提出松遼盆地具有複合基底性質和「盆下有盆」的多層結構。

  課題組提出,蒙古—鄂霍茨克洋的被動與主動陸緣的轉換發生泥盆紀之後,蒙古—鄂霍茨克板塊在二疊—三疊紀時期存在向東南方向(現今方位)的俯衝作用,鄂霍茨克海關閉和逆掩推覆作用主要發生在中晚侏羅世(170Ma~160Ma)。認為華南長樂—南澳陸緣造山帶為古太平洋板塊與亞洲板塊作用的邊界;對東北那丹哈達增生雜巖的研究,證實了古太平洋(伊扎納吉)板塊在亞洲東部俯衝增生。

  通過探討研究,確定了華南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多期構造應力場及其演替序列,識別出橫跨疊加褶皺構造;提出了華北中生代(三疊紀—白堊紀)巖漿巖分布的時空遷移規律和構造變形的時空差異,揭示了華北克拉通破壞的動力學機制與演化過程。從沉積學角度釐定了燕山運動的起始時間約為168Ma。釐定了華北東北緣西段吉林哈達晚中生代大規模推覆構造和東段松江河蛇綠巖的形成時代。

  此外,課題組進一步提出,「燕山運動」是東亞、甚至全球晚中生代一場構造變革,是「泛大陸」裂解後全球變形的轉折過程,向東亞匯聚的起始時間約165±5Ma,伸展轉換時間在136Ma。限定印度與歐亞大陸初始碰撞時間早於55Ma~50Ma,測定碰撞前古亞洲大陸南緣的古位置,定量約束了印—亞碰撞過程中地塊相對運動和地殼縮短量。 (周 琦)


相關焦點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3 通過技術創新與進步,初步建立巖石圈深部探測技術方法體系 3.1 地殼精細結構探測技術集成實驗全面進步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技術已經成為探測地殼精細結構、揭示地殼變形與大陸動力學過程的先鋒(趙文津等,1996;高銳等,2011)。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深探專項第一次系統建立了適應我國大陸複雜地球結構的立體探測體系,探測能力與國際同步。對應我國大陸不同深度、不同結構、不同地質條件,專項成功實驗了不同物性參數和方法的探測技術流程,建立了陣列式、大陸電磁參數標準網高精度觀測方法和精細、規範化的數據處理及反演技術,實現了共震源深地震反射和寬角反射與折射地震同時接收的聯合採集,並得到了國際同行認同。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
  • 《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為了說明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和區別,分別對其厚度、成分、結構等特徵加以分析。地殼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極不相同,結構也不一樣。就厚度看,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33千米,高山地區厚度更大。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給地球深層做「CT」  過去5年,我國完成了6160公裡「穿透地殼」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總長度達到11000公裡  地球內部的構造,由外而內分別是三個同心球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0—40公裡,地幔則厚達近2700公裡,地殼和地幔頂部組成固體的巖石圈平均約200公裡厚,這就是飄移的板塊。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CT」如何做,原理如何?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依其介質的物理學與力學屬性或流變學特徵,確證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即地殼、上地幔、過渡帶、下地幔、外核和內核;或巖石圈、軟流圈、中圈、流體和固體(圖1)。地球物理學在地球內部結構對地球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圖1 地球內部結構建國70年以來,黨和國家特別重視地球物理科學和技術發展。
  • 「華北克拉通破壞」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地位—新聞—科學網
    與全球其他克拉通相比,位於我國境內的華北克拉通有獨特的性質,吸引了全球地質學家的關注——它失去了穩定性,這被視為全球重大地質事件之一。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除了少數來自地球深部的巖漿活動外,克拉通基本不發生巖石圈或地殼內部的構造變形、大規模巖漿活動和大地震。
  • 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
    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18 18:0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18日電(記者 張建松)神秘的南極大陸90%以上的區域,都被幾千米厚的冰雪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在哪裡?
  • 崑崙站——南極大陸地殼最厚處
    神秘的南極大陸90%以上的區域,都被幾千米厚的冰雪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在哪裡?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最厚達6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