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2020-11-23 驅動之家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

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現今的東南極曾分屬於東、西岡瓦納和印度-南極大陸三個不同的大陸。在大約5億年前,這三個大陸聚合拼貼形成了岡瓦納大陸。

「巖石圈厚度和地殼厚度是判斷東南極山系是大陸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據。我們研究發現,整個東南極山系的地殼和巖石圈都很厚,其中崑崙站所在區域是南極地殼最厚的地方。這表明整個東南極山脈都是大陸聚合碰撞形成的。也就是說,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最後聚合形成時的幾個大陸連接的位置,」安美建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所在的西南極半島下方,存在著一個「低溫的異常體」,這是一個1000萬年前俯衝到南極半島之下的俯衝板片。而且,「西南極俯衝帶—西南極裂谷系—橫貫南極山脈」這個體系,與現今在東亞的「太平洋俯衝帶—華北盆地—太行山脈體系」,驚人地相似。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巖石圈和地質構造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能使人們首次對整個南極大陸的地殼和上地幔巖石圈有了整體認識。這不僅是南極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等研究必需的基礎資料,也是南極冰川和氣候環境長期變化研究所需的基礎資料。同時,對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礦產資源分析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  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
  •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南極巖石圈、地殼厚度圖
    圖為「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社發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新華社「決心」號1月10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目前,我國南極考察活動主要依託考察站、破冰船和內陸地面車隊開展科學考察,隨著「雪鷹601」投入使用,將為中國極地考察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平臺,在快速運輸、應急救援和科學調查等極地考察活動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新聞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獲重要研究發現  據新華社電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 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1月23日,國際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以長篇論文(Articles)形式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第一/通訊作者)的論文:Evolution of carbonated melt to alkali basalt in the South China Sea,報導了在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 Geology | 巖石圈厚度控制著大陸玄武巖的化學組成:來自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證據
    然而,儘管Ellam(1992)推測巖石圈厚度會影響稀土元素的豐度,並且Green等(1967)使用實驗巖石學的證據證明了該推測,但是我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大陸巖石圈厚度會影響大陸玄武巖的化學組成。最近通過研究全球海底玄武巖發現巖石圈厚度是控制這些玄武巖化學組成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噴發在板內的洋島玄武巖(具有變化的巖石圈厚度)(Humphreys and Niu, 2009; Niu and Green, 2018)。
  • 地殼厚度剖面圖是怎麼繪製的?
    這個問題先通過下面一道題來解釋吧~~如果繪製地殼厚度剖面圖,那麼0km處應該是A.海平面 B.莫霍面 C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巖石圈(Lithosphere)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即地球的剛性外殼層,由一些能夠相互獨立運動的離散型板塊構成。軟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裡的上地幔內部地震波的低速層,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軟流圈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軟流圈表現為地震傳播波速(P波、S波)明顯降低,是地幔內的低速層。
  • 用R繪製最完整中國地圖
    我們前邊用三篇推文介紹了用R對世界地圖搭配數據的繪製,分別是:用ggplot2包繪製主要地區和城市的疫情格局:用tmap包繪製國家/地區水平的整體情況:如何用R繪製新冠病毒世界格局(二)(附完整代碼)。
  • 神秘的地圖繪製了南極大陸,這也許是史前高級文明的證據
    這幅地圖是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上將皮裡.雷斯在1513年所畫,地圖大小約60釐米乘90釐米,皮裡雷斯記載,這張地圖只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並不是完整的世界地圖,奇怪的是這張地圖在當時沒有人能認出是世界的哪個地方。
  • GRL:揭示華南巖石圈-軟流圈衰減結構及構造含義
    該工作得到的衰減結構與前人的巖石圈厚度估算值有很好的一致性,即從四川盆地向華夏塊體逐漸減薄。衰減結果顯示,最弱的衰減發生在具有厚巖石圈根的四川盆地。鄰近的川滇地區表現為同樣的低衰減,但由於該區不同研究者的地幔成像結果具有差異性,作者提出兩種導致低衰減的可能性即拆沉的巖石圈或者被古地幔柱改造過的巖石圈。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型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的特徵:厚度巨大(可達300km)、密度較低、虧損玄武質成分、高度難熔、低溫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巖石圈地幔的年齡越古老,密度就越小,密度小的原因在於其特定的化學組成。
  • 全球變暖南極海冰為何不降反增?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南極海冰的覆蓋範圍較為穩定,總體呈緩慢增加趨勢,但有局部差異存在。這些年,科學家針對南極海冰的變化機制提出了多種理論,尤其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冰變化過程。比如,臭氧層空洞是否會影響海冰變化?南極冰架融水會不會降低海水鹽度,進而促進海冰的形成(因為高鹽度會抑制海水成冰過程)?海冰變厚是不是由於南極地區風力的增強?
  • 《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為了說明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和區別,分別對其厚度、成分、結構等特徵加以分析。地殼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極不相同,結構也不一樣。就厚度看,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33千米,高山地區厚度更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千米以上,是地殼最厚的部分。大洋地殼較薄,一般厚度在5-8千米,例如太平洋的最薄處還不到5千米,該洋中部是世界上地殼最薄的地方,說明地殼下界面也是起伏不平的。
  • 俄羅斯科學家繪製出小分子RNA完整基因圖
    俄羅斯科學院普通基因研究所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聯合課題組共同繪製了人和鼠的小分子RNA完整基因圖,相關成果刊登在《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期刊上。
  • 全球首例頭顱移植手術耗時18小時在中國成功實施
    近日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卡納瓦羅(Sergio Canavero)宣布全球首例頭顱移植手術已經被他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耗時18個小時,而實施手術的地點正是在中國。另外據報導,來自中國的任小平教授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的進行。據悉,這次手術總共花費了18小時,他們已經成功找到頭顱手術中,重新連接脊柱、神經、血管的方式;雖然這次頭顱移植手術是在遺體上實施,但相信頭顱移植已經不在遙遠。
  • 【課標解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Ⅰ-1.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來源: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文豔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