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3 光明數字報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這一成果近日獲得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它以賀蘭山—龍門山南北向構造帶為界,把中國巖石圈劃分為中亞—青藏巖石圈構造域、東亞巖石圈構造域2個巖石圈構造域和6個巖石圈塊體,建立了中國大陸18個代表性地區巖石圈巖石學結構柱狀剖面。根據巖石圈動力學性質,把中國大陸及毗鄰海域巖石圈,劃分為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邊緣海洋殼型、島弧型5種類型。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地殼平均厚度為47.6千米,青藏高原地殼最厚可達80千米、平均厚度60~65千米,東部沿海地區30~35千米、厚度差約30千米,形成了我國地殼厚度西厚東薄、南厚北薄的變化趨勢。

    據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介紹,中國西部與東部巖石圈和軟流圈結構也存在很大差異。西部巖石圈、軟流圈「層狀結構」明顯,巖石圈很厚,軟流圈較薄,反映了板塊碰撞匯聚的動力學環境。東部巖石圈、軟流圈,則呈「塊體鑲嵌結構」,巖石圈很薄,軟流圈很厚且厚度變化大,反映了地殼拉張、軟流圈物質上湧的特點。同時,根據東亞及西太平洋邊緣海巖石圈、軟流圈三維速度結構圖像顯示,中國巖石圈在結構上存在不均一性。

    此外,科研人員還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根據地震面波層析成像反演結果,在東亞至西太平洋地區深70~250千米區段,發現了一巨型低速異常體,反映了這個區段物質組成柔性強、流體多的特點。利用Nd(釹)同位素模式年齡和橄欖巖包體的Os(鋨)同位素測試結果,發現中國東部巖石圈呈明顯「上老下新」的年齡結構。

相關焦點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貝克特而言,所謂佔據中心的棉花是種植園中的作物,是軋棉機中的纖維,是紡紗廠的產品,卻不是經歷了一千萬至兩千萬年的漫長演化,在不同時空中佔據不同生態位的,作為一種植物而生長的生命。在棉花被賦予一切可能的社會屬性時,它的自然屬性被剝離甚至遺忘。    誠如貝克特所言:「這種植物自身無法創造歷史。」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破「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詳見拙作《全球排名和科研評估使大學深處危機》,載《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第13版)。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主導糾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贊同。    《意見》提出,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樹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導向,此中,有5個原則需要遵循。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8-08-03 光明日報 顏維琦 齊芳 黎子承 自然科研中國區總監保羅·埃文斯稱:「這些酵母菌株也可稱為研究染色體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強大資源,這些概念包括染色體的複製、重組和分離,這些都是生物學領域長期以來十分重要的主題。」  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真核細胞將對未來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造成深遠影響。融合染色體酵母菌株對生物學基本概念研究具有巨大的意義,並且可以基於此建立人類染色體端粒與細胞衰老、腫瘤形成的模型。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例如,我們不妨反問:倘若由中國媒體組織評選「千年思想家」,誰會名列第一呢?    我曾就這個問題在近萬名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做過調查,大家選出的「千年思想家」大多是中國人。毛澤東和鄧小平名列前茅。馬克思在西方世界屢獲殊榮,但中國大學生並沒有將馬克思推選為「千年思想家」之首,這似乎產生了一個矛盾。    矛盾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理論的絕境。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永葆北鬥的風骨與靈魂-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1994年立項開始,經過幾代北鬥人的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我們終於建成了世界一流、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如果說自力更生是北鬥的風骨,那麼自主創新則是北鬥的靈魂。    1983年,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陳芳允院士首次提出「雙星定位」原理。1990年前後,在他的主持下,我國利用在軌的兩顆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成功地進行了原理驗證。後來,在航天五院童鎧院士的組織下,又完成了衛星導航全系統的地面模擬實驗,驗證了工程大系統的可行性。1990年前後,我組織開展了雙自旋導航衛星平臺的技術攻關。1994年2月,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立項。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全球治理中G20的戰略使命與中國角色擔當-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提出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推動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有利於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更加公平地享受全球經濟增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