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深部探測專項《大陸地殼的結構框架與演化探討》課題日前通過結題驗收。該課題針對我國中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的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結合專項最新探測數據和成果,特別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進行了深淺耦合的數據融合與結構再造,賦予了深部地殼和巖石圈探測成果的地質構造含義;初步構建了我國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提出了我國大陸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以來構造演化。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
GRL:揭示華南巖石圈-軟流圈衰減結構及構造含義
相比於速度結構,衰減結構的測量更為困難。遠震體波衰減反映了巖石圈-軟流圈系統的物性和熱結構狀態,該信息與其他地球物理信息,如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各向異性等互為補充。華南地區經歷了複雜的構造運動(武夷雲開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等),地表出露有大量巖漿巖,並廣泛分布有多金屬礦床,其深部結構歷來受到關注。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平介紹,地震被認為是瞬間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其密度、磁性、電阻率以及地震波穿過時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存在差異。地震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會得到地下結構,包括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平介紹,地震被認為是瞬間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其密度、磁性、電阻率以及地震波穿過時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存在差異。地震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會得到地下結構,包括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
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 做CT ,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兩條殼內低速帶(灰色陰影區域, 對應於殼內Vsv=3.4km/s的等值面) (a)和高速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藍色曲面, 對應於殼內Vsv=3.65km/s的等值面) (b)的三維可視圖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研究相關的文章題目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通訊作者為姚華建教授。
-
GR: 西蘭大陸(Zealandia)巖石圈強度及其對變形的指示意義取得新認識
地質力學所極地地質研究室聯合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及國內高校,利用基於彈性板模型下的小波相關技術獲得了整個西蘭大陸有效彈性厚度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熔融模型和堆積模型。 第一種觀點(熔融模型)認為,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通過地幔物質底闢上升、地幔倒轉、或者地幔柱攜帶地幔過渡帶的物質上升並發生高程度熔融形成的(Boyd, 1989; Stein and Hofmann, 1994),因此它們代表高度虧損玄武質熔體、相對乾燥、低密度的熔融殘餘。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平介紹,地震被認為是瞬間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其密度、磁性、電阻率以及地震波穿過時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存在差異。地震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會得到地下結構,包括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
-
貴州建成全國首個省域「玻璃國土」,三維建模讓地球變透明!
貴州建成全國首個省域「玻璃國土」,三維建模讓地球變透明!11月11日,貴州省地礦局發布消息,該局在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的支持下,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已成功研發基於多層級、多尺度、多要素省域三維可視化地質信息系統,貴州建成全國首個省域「玻璃國土」。
-
地球大陸板塊有多深?海平面下80-120英裡處向下延伸
基於該理論,美國研究人員知道地震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為什麼非洲和南美洲可以拼合在一起。同時,地質學家已經掌握到許多民眾未意識到的一些知識,例如:海洋板塊密度大於大陸板塊,海洋板塊總是處於大陸之下。但是板塊構造學者仍然無法回答關於地球系統的一些緊迫的問題,他們不確定大陸是如何形成的,同時,他們也不確定是否大陸變形或者被破壞。直到近期,他們無法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究竟大陸板塊有多深?
-
地球三維透明化
三維地質信息化技術快速的發展,在工作方式上也從開始採集、存儲、管理和處理地表地質數據轉變為一體化採集、存儲、管理和處理地下-地上、地質-地理和物化遙鑽數據,並實現了地質結構分析三維可視化、地質過程模擬三維可視化。而地質-地球物理三維透明化正是將玻璃地球具體應用到某一地區,並比玻璃地球更加詳細的展示該地區的地質,地球物理屬性,地下結構等信息。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巖石圈(Lithosphere)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即地球的剛性外殼層,由一些能夠相互獨立運動的離散型板塊構成。軟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裡的上地幔內部地震波的低速層,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軟流圈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軟流圈表現為地震傳播波速(P波、S波)明顯降低,是地幔內的低速層。
-
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
報告題目: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報 告 人:邵志剛 研究員報告時間:2020年12月4日(周五)上午9:00-11:30報告地點:地質宮519報告摘要:以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為指導,長期地點預測重點關注活動地塊邊界帶,綜合強震破裂空段、斷層運動閉鎖段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