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這一成果近日獲得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它以賀蘭山—龍門山南北向構造帶為界,把中國巖石圈劃分為中亞—青藏巖石圈構造域、東亞巖石圈構造域2個巖石圈構造域和6個巖石圈塊體,建立了中國大陸18個代表性地區巖石圈巖石學結構柱狀剖面。根據巖石圈動力學性質,把中國大陸及毗鄰海域巖石圈,劃分為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邊緣海洋殼型、島弧型5種類型。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地殼平均厚度為47.6千米,青藏高原地殼最厚可達80千米、平均厚度60~65千米,東部沿海地區30~35千米、厚度差約30千米,形成了我國地殼厚度西厚東薄、南厚北薄的變化趨勢。
據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介紹,中國西部與東部巖石圈和軟流圈結構也存在很大差異。西部巖石圈、軟流圈「層狀結構」明顯,巖石圈很厚,軟流圈較薄,反映了板塊碰撞匯聚的動力學環境。東部巖石圈、軟流圈,則呈「塊體鑲嵌結構」,巖石圈很薄,軟流圈很厚且厚度變化大,反映了地殼拉張、軟流圈物質上湧的特點。同時,根據東亞及西太平洋邊緣海巖石圈、軟流圈三維速度結構圖像顯示,中國巖石圈在結構上存在不均一性。
此外,科研人員還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根據地震面波層析成像反演結果,在東亞至西太平洋地區深70~250千米區段,發現了一巨型低速異常體,反映了這個區段物質組成柔性強、流體多的特點。利用Nd(釹)同位素模式年齡和橄欖巖包體的Os(鋨)同位素測試結果,發現中國東部巖石圈呈明顯「上老下新」的年齡結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