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2021-01-18 科學網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這一成果近日獲得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它以賀蘭山—龍門山南北向構造帶為界,把中國巖石圈劃分為中亞—青藏巖石圈構造域、東亞巖石圈構造域2個巖石圈構造域和6個巖石圈塊體,建立了中國大陸18個代表性地區巖石圈巖石學結構柱狀剖面。根據巖石圈動力學性質,把中國大陸及毗鄰海域巖石圈,劃分為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邊緣海洋殼型、島弧型5種類型。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地殼平均厚度為47.6千米,青藏高原地殼最厚可達80千米、平均厚度60~65千米,東部沿海地區30~35千米、厚度差約30千米,形成了我國地殼厚度西厚東薄、南厚北薄的變化趨勢。

 

據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介紹,中國西部與東部巖石圈和軟流圈結構也存在很大差異。西部巖石圈、軟流圈「層狀結構」明顯,巖石圈很厚,軟流圈較薄,反映了板塊碰撞匯聚的動力學環境。東部巖石圈、軟流圈,則呈「塊體鑲嵌結構」,巖石圈很薄,軟流圈很厚且厚度變化大,反映了地殼拉張、軟流圈物質上湧的特點。同時,根據東亞及西太平洋邊緣海巖石圈、軟流圈三維速度結構圖像顯示,中國巖石圈在結構上存在不均一性。

 

此外,科研人員還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根據地震面波層析成像反演結果,在東亞至西太平洋地區深70~250千米區段,發現了一巨型低速異常體,反映了這個區段物質組成柔性強、流體多的特點。利用Nd(釹)同位素模式年齡和橄欖巖包體的Os(鋨)同位素測試結果,發現中國東部巖石圈呈明顯「上老下新」的年齡結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華北克拉通破壞」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地位—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認識到大規模的巖漿活動和構造變形只是華北克拉通演化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其實質是深部巖石圈的物質組成與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導致克拉通固有的穩定性遭到破壞,由此提出了「克拉通破壞」新概念。同時,他們在揭示華北克拉通破壞的時空範圍和動力學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克拉通破壞」理論體系,使華北克拉通破壞成為全球研究熱點,提升了我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國際地位。
  • 最新版中國綜合地層時間框架正式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和戎嘉餘院士主編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專輯《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正式出版
  • 《科學新聞》:地心爭奪戰—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9日11:30,舊金山Moscone會展中心,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專項(SinoProbe)首席科學家董樹文和他的夥伴們站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年會新聞中心的主席臺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我喜歡這樣一邊思考、一邊表達的多維時空,如同梵谷筆下的麥浪,記載著那些與科學有緣的人們的風與遠方。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雖然NASEM報告在對這12個科學問題的字面描述中直接提到地熱的地方並不多,但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卻或多或少都與地熱學研究有關。 筆者謹參照NASEM報告對這12個科學問題進行簡要注釋,並從地熱學的角度進行示意性的解讀。 1.  地球內部磁場是如何產生的? 在地質時間長河中,是什麼驅動著「地球發電機」?又是什麼控制著「地球發電機」的變化速度?
  • 科學家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的演化,對理解耀斑能量釋放、粒子加速及輻射譜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唐建飛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能電子的初始能量需要大於一個閾值能量(幾十到幾百keV)才能達到某一特定高度。能量損失對電子束的低能截止和能譜都有重要影響,隨著電子束沉降,能譜的陡化截止逐漸變弱,最後演變成飽和截止行為。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新華社2月13日報導,通過大洋鑽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鹼性玄武巖。 這是本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新發現。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因此,為了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二者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然而,地球上的海山鏈和洋底高原大多單獨存在,還沒有證據顯示存在二者成因相連的現象。 卡洛琳海山鏈西端連接一個巨大的卡洛琳隆起,直徑約600千米。隆起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端、雅浦島弧以東的三角區,是由東、西卡洛琳脊組成。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 多組分時空分析:走進單細胞的「社會」—新聞—科學網
    自2014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支持下,中國科學家在有關單細胞生物學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沒有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把細胞環境比作一個社會,每個細胞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院士張宏福介紹,蛇綠巖套研究是認識板塊構造的重要途徑,其中對古老蛇綠巖的識別有助於研究人員解析地球早期演化和板塊構造起始時限等重要課題。而華北克拉通作為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被認為是由多個陸塊碰撞拼合而成。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 2008b),同時也形成中國西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伸展構造環境與大型含油氣盆地。侏羅紀以來,我國東部和東亞地區發育了典型的西太平洋溝-弧-盆構造體系。華北克拉通破壞和巖石圈減薄作用,造就了巖石圈最薄的中國東部大陸(李廷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