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這是繼2019年12月10日1.8米太陽望遠鏡成功取得首光後的又一重大進展,標誌著該望遠鏡可以為太陽風暴預警預報應用和太陽物理前沿探索提供獨立自主的高質量數據。

太陽風暴是空間天氣災害的源頭,太陽爆發性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有較大影響,包括通訊中斷、大面積停電、信息安全事故、空間探測器受損等,影響航天、航空、通信和導航定位等活動。太陽風暴爆發形成的增強電磁輻射、太陽質子事件等以光速或準光速傳播,「看見即傷害」,因此必須對太陽風暴爆發進行提前預警預報,避免空間天氣災害事件造成的重大傷害和損失。

瞄準空間天氣預報重大需求和太陽物理科學前沿研究,1.8米太陽高分辨力層析成像望遠鏡通過對太陽大氣進行高分辨力成像探測,能夠及早發現太陽風暴爆發的先兆特徵,掌握其演化規律,為太陽風暴的預警預報和太陽物理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饒長輝表示,未來1.8米太陽望遠鏡還將配備太陽高分辨力速度場及磁場探測儀器等,充分發揮系統潛力,為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作出重要貢獻。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透過「慧眼」更好看清太陽
    來源:人民日報日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研究員帶領的太陽大氣高分辨力探測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獲取太陽活動區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觀測結果。因此,對太陽活動及其空間環境影響進行監測和研究始終是世界各國的重點關注方向之一,太陽望遠鏡成為人類觀測太陽活動的利器。去年12月,1.8米太陽望遠鏡研製完成並成功首光,這是我國首套2米級太陽望遠鏡,也是美國4米太陽望遠鏡DKIST正式運行之前,國際上已經建成的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
  • 中國科學家再創輝煌,研製出全球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
    但是,有這麼一種英雄在我們的背後默默奉獻,不曾有任何怨言,他們就是---科學家。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他們都是國之棟梁。近日,我國科學家再創輝煌,研製出全球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
  • 看見太陽的慧眼——太陽望遠鏡
    太陽是人類天文觀測的重要觀察對象,以裸眼觀測太陽,不僅無法探知太陽的奧秘,而且還會對眼睛造成損害。不同太陽望遠鏡功能及參數不同,所觀測到的內容也會有所區別,如光球望遠鏡主要觀測太陽大氣光球層活動信息,色球望遠鏡重點觀測太陽大氣色球層活動信息,磁場望遠鏡則主要針對太陽大氣磁場進行探測。
  • 自適應光學助力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技術發展與應用
    通過觀察太陽大氣在空間和時間尺度中的物理變化過程,並建立模型,我們將有望預測太陽的活動,從而避免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危害。基於大口徑太陽光學望遠鏡對太陽大氣進行高分辨力層析成像是觀測太陽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受到地球大氣湍流的影響,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原本可以分辨的細小結構,也會被模糊成一團,需要自適應光學技術對湍流擾動進行實時探測和補償,讓望遠鏡發揮其極致性能。
  • 看「清」太陽的進擊之路
    從歷史觀測我們知道,太陽活動區通常對應1′~2′左右的視場區域,太陽大氣內等離子體和磁場的相互作用影響需要分辨空間尺度在0.1′左右。而望遠鏡衍射極限角分辨力由望遠鏡的主鏡口徑所決定(θ =1.22λ /D ),因而為了能夠獲得更清晰的太陽表面細節就需要更大口徑的太陽望遠鏡。
  • 我國太陽觀測技術獲得新突破 空間天氣預報將更準確
    新華社成都10月31日電(記者 吳曉穎)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於給太陽望遠鏡帶上校正「眼鏡」。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上結合了該技術,獲取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 中國突破關鍵光學技術,太陽觀測進入「高清」模式
    中國突破關鍵光學技術,太陽觀測進入「高清」模式 楊珺 嶽依桐/中新社 2017-10-31 15:33
  • 中科院光電所突破下一代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研究小組,突破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Multi-Conjugate
  • 如何「看到」太陽背面的活動區:(三)太陽的都卜勒影像觀測
    這裡先介紹一下太陽的結構,如圖1所示,從外向內分別是日冕層(corona)、色球層(Chromosphere)、光球層(Photosphere)、對流層(Convection zone)、輻射層(Radiative zone)和核心(Core)。這可不是科學家們憑空想像的,而是基於觀測通過分析得到的結果。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
  • 太陽活動區影響冕洞高速流?丨Calling太空
    冕洞在日面上通常能持續數十天至數月,並隨著太陽的自轉重現在正日面上,如圖1中2016年3月24日至4月21日美國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衛星對極紫外193Å波段的日冕觀測動畫所示,其中CH和AR分別代表冕洞和活動區。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新粒子生成僅受制於氣體前體物化學成分,其增長過程研究主要注重於光化學反應,但這些不能完全解釋實際發生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具體特性,也給重汙染事件預報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 NASA公布比鄰星觀測畫面—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HUAPL/MSFC/NASA) 曾拍下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刷新柯伊伯帶天體觀測記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再立新功:測出兩顆恆星與太陽系外圍的距離。 據《自然》報導,今年四月底,「新視野」號將主攝像頭對準了兩顆離太陽較近的恆星:比鄰星和沃夫359,其中比鄰星是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與太陽相距約4.2光年。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就像太陽存在黑子、譜斑、耀斑等活動現象,具有較深對流層和較差自轉的恆星也存在類似於太陽的磁活動現象。張立雲說:「對於類似太陽磁活動所引起的變星,我們引入恆星發電機理論去解釋這種磁活動現象。」 什麼是恆星發電機理論呢?他解釋道,該理論主要研究的是恆星上觀測到與恆星活動相關的磁場起源、磁場特徵、各種活動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及其變化規律。在恆星內部,氣體可以通過對流進行循環。
  • 我們離預測預報太陽活動越來越近了
    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獲悉,科研人員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一項最新成果。他們發現,耀斑爆發前,太陽活動區域邊沿的紫外熱輻射存在的脈動現象,與耀斑期間爆發源區的脈動現象間存在強烈的物理聯繫。這表明,太陽活動是有可能進行預測預報的。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發現太陽核心轉速比其他部分更快(圖)
    【來源:科學網】SOHO衛星上的GOLF系統能夠「剝落」太陽外層,通過表層脈動探測其內部核心(中央白色區域)。  通過衛星對太陽長達10年的觀測,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了太陽表面難以捕捉的微小脈動,它們源自太陽內部深處的核心。
  • 藍環星雲謎題破解—新聞—科學網
    2014年,由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觀測到的藍環星雲。 早在2003年前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就在銀河中首次發現了神秘的藍環星雲,這顆前所未見的天體一經發現,便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這期間,研究者對藍環星雲進行了大量觀測,但一直到2013年GALEX退役,研究人員還是未能解釋為何人們看到的藍環星雲是這副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