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觀測技術獲得新突破 空間天氣預報將更準確

2020-11-26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成都10月31日電(記者 吳曉穎)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於給太陽望遠鏡帶上校正「眼鏡」。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上結合了該技術,獲取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太陽爆發性活動會給地球及行星際空間環境帶來較大影響。觀測到更清晰、更精細、更動態化的太陽活動,獲取精確的觀測數據,進而實現準確的空間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是太陽物理學家努力的目標。

  然而,得到「高清」的太陽圖像並不容易。地面上,觀測太陽的太陽望遠鏡因受到地球大氣湍流影響,其觀測圖像的清晰度最多只相當於約10cm口徑的望遠鏡的分辨能力。

  配備自適應光學系統的地基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開展高分辨力太陽觀測的主要手段。「這相當於給太陽望遠鏡帶上校正『眼鏡』,在更大視場範圍提高了觀測清晰度。」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饒長輝說,傳統自適應光學高分辨力校正視場很小(可見光波段在10角秒左右),無法實現對整個太陽活動區(在1角分-3角分視場)進行高分辨力觀測的需求。

  為解決這一問題,饒長輝研究團隊研發出MCAO技術。該技術通過對地球大氣湍流引起的波前像差進行分層探測和校正,實現三維立體補償,從而在大視場範圍內消除大氣湍流的影響,獲得接近衍射極限的成像效果。

  與該研究團隊去年研發出的地表層自適應光學技術相比,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技術除了校正地表層湍流波前像差外,還對高層大氣進行補償,可在更大視場範圍提高觀測清晰度。

  據悉,此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的支持。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裡,一般都會有一個面積為25米×25米大小的觀測場,負責「捕捉」大氣環境中多種多樣的氣象要素和現象。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局部探索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觀測邁進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氣象觀測員多年來使用的玻璃溫度表、水銀氣壓計等儀器將成為「文物」了。
  • 我國欲籌建巨型太陽望遠鏡,直徑8米,可觀測和預報太陽上的天氣
    我們的地球就存在於太陽營造出來的太陽系中,太陽的引力維繫著地球的平衡運行,太陽光給我們地球上面的生命物種帶來了光和熱,可以說正是太陽在左右著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太陽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一些波動,就會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打擊,有科學家認為如果最強烈的太陽風暴正面襲擊到地球上,甚至能捲走地球的大氣層,將地球的生態環境全部破壞掉,使得地球成為水星、火星那樣的不毛之地。
  • 中科院光電所突破下一代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
    Adaptive Optics, MCAO)關鍵技術,利用所研製的太陽MCAO系統原理樣機與雲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對接,實現對太陽活動區的大視場閉環校正成像觀測,在國內首次利用MCAO技術獲取到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 天氣預報能100%準確嗎
    可以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預報服務的需求也在提高,對氣象預報服務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如此,氣象部門已經並將繼續不斷地作出努力,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一方面儘可能將氣象觀測、預報的空間密度細化、加密,北京奧運會期間,預報將直接針對比賽場館、主要街道等更小的空間對象。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而在預報時效方面,提前三天預報和提前15分鐘預報的可預報性也完全不同。對天氣預報來說,「時空一致性」是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預報時間尺度越大,可預報的空間尺度就越大;預報時間尺度越小,可預報的空間尺度就越小。通俗地說,要提前越長時間來預報天氣,就只能預報更大範圍更模糊的天氣,就像小學生不需要專業知識,也能提前一年預測第二年8月份北京會有一場雷陣雨一樣。
  • 天氣預報為何不能100%準確
    在天氣預報系統中,這場雨,14天前已被氣象工作人員鎖定和知曉,想來讓人感到神奇。然而,天氣預報也不總是準確的,偶爾也會出現預報中小雨,其實是個大晴天。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何會出現不準確?昨日我省舉行的紀念世界氣象日暨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宣傳報告會上,這一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省氣象專家表示:「天氣預報並不會100%準確,但氣象工作者正在進行100%的努力。」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新華社發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中國突破關鍵光學技術,太陽觀測進入「高清」模式
    中國突破關鍵光學技術,太陽觀測進入「高清」模式 楊珺 嶽依桐/中新社 2017-10-31 15:33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春節前,中央氣象臺一條關於觀測數據和預報準確率之間關係的微博,引發了網友熱議。那麼,二者之間的聯繫到底有多緊密呢?  綜合運用才有準確結果  對於利用氣象觀測網來「捕捉」天氣變化的預報員而言,網中涵蓋的各種觀測數據都十分重要,綜合利用各種觀測手段得來的數據,才能得出儘可能精準的預報結論。
  • 用上「硬核」新技能!您關心的天氣預報會有這些新變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是否會產生更優的數據?又將給公眾帶來什麼呢?我們特採訪有關氣象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 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有新突破
    本報北京12月6日訊(記者王學健)幾天後北京的天氣將是陽光明媚還是大雨傾盆?這是作為世界難題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需要回答的問題。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ATOVS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準業務化驗收,該技術將使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在北半球和中國區域延長12個小時左右,在南半球延長24個小時以上。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天有不測「風雲」,而如今,得益於氣象觀測與預報技術的進步,人們切身體會到: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深度報導】突破天氣預報技術瓶頸有多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認為:「探討預報準確率可以圍繞數值預報展開。因為天氣預報的核心工具就是數值天氣預報。」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已由單一的天氣圖經驗預報轉變為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多種觀測資料綜合應用的現代技術。  周家斌說:「翻看數值預報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一個規律——依靠科學家的創新,每一次方程的改變都會帶來預報準確率的提升。」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更快速、更高效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十年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作為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機構,依託中國氣象局在監測、預報、服務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完整的體系平臺,在成長的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  2003年,中國氣象局在氣象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將空間天氣列為中國氣象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7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業務運行正式啟動,這標誌著我國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正式開始。
  • 讓天氣預報更準確
    如今所有的智慧型手機都會預裝天氣APP,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天氣預報並不準確,身邊明明已經下雨了但手機卻依舊顯示陰天。實際上,天氣預報之所以不準,很可能是你沒有設置好它。地理位置要自動天氣類APP通常提供了兩種定位方式,其一是手動選擇地理位置,另一種則是根據網絡確定你的當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