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2021-01-09 中國天氣網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

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

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其紅外掃描輻射計空間解析度由原先的5公裡精細到2公裡,針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觀測時間解析度也由30分鐘縮短至5分鐘,而且在需要滿足特定的觀測需求時,甚至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傳回觀測數據。「觀測數據越精細,就越有利於準確把握天氣系統的細節和變化。」許映龍說。

在颱風預報業務中,衛星監測是海上監測的最主要手段。如今,藉助於衛星觀測,可以無一遺漏地觀測全球熱帶地區的氣旋。「風雲四號」A星可為監測颱風動向、強度變化及周圍環境場中天氣系統的演變提供高時空解析度的多種觀測信息。同時,由衛星觀測雲移動推導出的雲導風以及由衛星探測反演出的海表溫度、大氣中溫度和溼度的垂直分布等,都為進一步研究和認識颱風的移動、結構、發生發展中的動力學和熱力學過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角度。

不僅如此,「風雲四號」A星可見光掃描輻射計還可提供500米高時空解析度圖像,可以反映颱風雲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信息,特別是對颱風眼區的監測,可以彌補此前在軌衛星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不夠高的缺點,為颱風定位、定強提供分析依據,可為研究和預報颱風發生、發展、演變和消亡提供有力支撐。在2017年第13號颱風「天鴿」登陸前,「風雲四號」A星傳回的監測數據就為鎖定颱風中心位置、確定強度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應用攻關團隊已通過引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發的高級客觀Dvorak技術,藉助於衛星數據解碼、數學處理識別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實現了颱風雲型特徵(颱風眼、螺旋雲帶等)、雲頂溫度、眼區溫度、中心密閉雲區等颱風雲系特徵的自動識別,建立了基於「風雲四號」A星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強度客觀估計系統。

「得益於『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強對流監測業務應用特別是短時臨近預報將有所突破。」許映龍對新一代氣象衛星在強對流天氣和短時臨近預報業務中的應用充滿信心。

目前,應用攻關團隊基於「風雲四號」A星建立了短時強降水的衛星參數判識方法,可實現全國不同區域分別建立判識模型;利用地閃監測產品,融合「風雲四號」A星的閃電監測數據,生成不同累積時次的地閃和雲閃綜合閃電監測產品。此外,預報員還可以基於「風雲四號」A星的監測資料、雷達觀測、閃電觀測、地閃觀測和地面自動站觀測數據進行對流系統強度識別,製作強對流綜合監測產品。

許映龍認為,「風雲四號」A星的監測數據將會更廣泛地應用到天氣預報業務中,而其更加精細的特徵也符合天氣預報未來客觀定量分析的發展思路,此外與AI技術的融合應用也是未來「風雲四號」A星業務應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牛彥元

相關焦點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系統以「現在天氣」「綜合觀測」「監測預警」為三條主線,形成了重要天氣和氣象要素的多源觀測產品,覆蓋八大類氣象觀測設備數據,並具備個性化深度定製區域監測預警信息和多雷達流數據產品同步顯示功能。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應用。「觀測設備更新換代,我們提供的觀測信息也不再是簡單的氣溫、氣壓、風速、溼度等,而是通過多源融合等方式,開發多種強天氣識別特色產品。」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短時預報上線:墨跡天氣踐行更精細化的服務
    基於此,擁有4.7億多用戶且在全球天氣類應用下載量排名領先的墨跡天氣,在其強大的用戶群、資料庫以及專業氣象機構合作的基礎上有了新動作--"墨跡分鐘報"短時預報功能上線。  更個性、更精細--方圓500米以內、未來1小時的分鐘級預報  "短時預報"這個名詞,用戶也許不太熟悉。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因此,對於冬季賽場的極端天氣的預報至關重要。由於此次冬奧會是中國首次舉辦世界級的冬季體育賽事,此前國內在冬季,特別是山區複雜地形條件下氣象精細化服務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相關經驗都較為欠缺,尤其是針對局地小氣候特徵明顯的延慶及張家口賽區,目前的預報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以及預報準確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說,按照單星來比較,風雲四號的原始監測數據是現在運行的風雲2號的60倍,處理生成的產品數據則是其160倍。  新的系統觀測能力顯著提高,不僅眼睛更銳利,空間解析度最高達500米;反應更敏捷,區域觀測時間解析度可達1分鐘;光譜解析度更高,可以看到更多的大氣和地物特徵;視覺更獨特,可以監測閃電,還可以剖析大氣,獲取大氣三維溫溼度結構。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而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地面氣象自動化觀測的現實基礎已越來越牢靠。自動化觀測較人工觀測更精密在氣象學上,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組成的可見聚合體。不同的雲外形特徵有所差異,有積狀雲、層狀雲和波狀雲,這些雲中又有不同種類的雲。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更快速、更高效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中央氣象臺的有關專家,帶您走近還略顯神秘的網格氣象預報。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1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天氣會商改進研討會,就如何改進天氣會商工作、提高會商質量進行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
  • 天氣預報哪個準? 貴州「本地化」預報更靠譜
    多彩貴州網訊 你的手機天氣預報靠譜嗎?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智能終端的普及,網絡上各式各樣的天氣預報應用軟體層出不窮,這些應用軟體推送的信息是否準確?  繼今年4月份第一輪評估之後,日前,貴州省氣象局對新浪天氣、墨跡天氣、天氣通等11家媒體和應用軟體刊播的天氣預報進行了第二輪質量評估。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降水預報更精細到「逐分鐘級」。  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7%以上  智能網格預報有多細?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空間解析度上,陸地為2.5公裡,海洋為10公裡,災害性天氣區域1公裡。而在時間上,陸地為240小時,海洋168小時,每天三次滾動更新,災害性天氣發生時隨時訂正。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準確的天氣預報 不僅讓市民有準備 也對水利、電力、民航、運輸等 防備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重慶市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預報技術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 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還將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受偏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2月15日,本市將有大雪、道路結冰和大霧天氣。
  • 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上線 可精細至街道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系統開放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基於雷達外推技術研發分鐘級降水預報系統;經過數據應用室的數據入庫推送,將其納入最新研發的電子天氣地圖服務中。「該產品可以基於雷達實況監測進行外推,對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進行逐分鐘的預報,更新頻率達到6分鐘一次,且能夠精準定位到街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天氣預報中『局部地區』的困難。」 系統開放實驗室正研級高工張國平介紹道。
  • 遼寧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大數據來了
    為提高遼寧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了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據介紹,目前遼寧已建成1605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建成63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站,4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全省建設52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8座測風塔等。同時,還建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數據與應用中心和11個應用分中心、風雲衛星接收站,實現高分衛星、風雲衛星數據接收與業務應用。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