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公眾所在的位置實時定位,當前的氣溫、風力、降雨實況在手機頁面中一目了然,在精細預報中,還可查閱逐小時的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降水預報更精細到「逐分鐘級」。

  近日,中國氣象局「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採訪廣東站啟動,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智能網格預報水平穩步提升,公眾可以通過「繽紛微天氣」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詢省內任意點任意時刻的精準預報。這正是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的應用成果。

  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7%以上

  智能網格預報有多細?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空間解析度上,陸地為2.5公裡,海洋為10公裡,災害性天氣區域1公裡。而在時間上,陸地為240小時,海洋168小時,每天三次滾動更新,災害性天氣發生時隨時訂正。在陸地上,實現「村村通氣象、鎮鎮有預報」;在海洋上,也將傳統固定大海區預報轉變為任意海區、任意漁場、任何航線和任何海島的精細化預報。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廣東和南海任意點的天氣預報。

  廣東在全國率先探索智能網格預報,2010年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初步建成,並在廣州亞運會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精細場館預報服務中得到初步應用。2015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的智能網格預報體系在全省運行,全面取代傳統的城鎮站點預報,推動了預報更精確、服務更貼心、預警更精準。

  由於技術持續升級,過去5年,網格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與開展智能網格預報的初期相比,廣東智能網格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7%以上,最高和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0%、89%。

  南海颱風路徑預報水平領先

  天氣預報新技術日新月異,而支撐業務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當屬數值預報。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實現了『9-3-1』模式預報體系業務化運行。『9』是指颱風預測的解析度要在9公裡之內,『3』是指暴雨預測的解析度要在3公裡之內,『1』是指1公裡內的短時臨近預報。」在廣東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廣東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蒙偉光博士正在介紹省氣象局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

  「省政府落實專項經費,支持建設『9-3-1』區域數值預報體系,提升我省氣象智能化預報水平。」蒙偉光告訴筆者,區域數值模式是廣東自主創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象預報核心技術,在南海颱風路徑預報方面處於領先水平,颱風24小時預報平均偏差小於70km,與美國和英國水平相當。目前,實驗室成功建成我國首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km超高解析度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為颱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警預報提供科學支撐。

  在廣東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的監控大屏幕上,全省的綜合氣象監測設備星羅棋布、密密麻麻,代表監測站的光點形成一張細密的網,全方位監測著南粵風雲變化。天氣預報員只需動動滑鼠,就能通過全省建成的氣象數據在線監測系統和實時、歷史一體化資料庫,實時調取到觀測站、雷達、衛星等監測數據,目前,已實現主要觀測資料1分鐘到達預報員桌面,氣象探測數據中心副主任張金標告訴記者。

  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曾琮告訴筆者,2012年、2016年廣東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籤訂了兩輪省部合作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備忘錄,以省部共建氣象現代化試點工作為抓手,廣東氣象事業發展質量效益更優。

  曾琮表示,我省逐步完善建設了集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體化的現代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現階段基本實現了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見習記者 黃鴻基 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楊群娜)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中央氣象臺的有關專家,帶您走近還略顯神秘的網格氣象預報。
  • 用滾動預報追蹤多變天氣
    8月11日,氣象部門發布天氣預報,預計8月12日至13日京津冀地區將有一次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為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為此,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向市民發出了減少出行的提醒和各單位彈性上班的倡議。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
    05月09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2018-05-09 18:00:00  來源:中國天氣網字體大中小華南南部有分散性強降雨江漢江淮等地將有中到大雨一、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出現分散性大雨或暴雨今天白天,貴州東南部、湖南西部和南部
  • 2018年7月17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華北等地仍有較強降雨
    華北等地仍有較強降雨 黃淮江淮江南等地有持續性高溫天氣  一、華北和東北等地出現較強降雨  昨日,華北、東北地區等地出現較強降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北部和西部、山西、河南西部、陝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龍江南部等地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京昌平、
  • 廣東:每個考點位置皆可獲取2小時內分鐘級天氣預報
    近期,廣東持續高溫,不時降雨,不夠穩定的天氣讓不少考生、家長擔心起來。今年高考期間,全省以晴熱為主,但局地有短時雷雨,需注意防暑、防雨。同時今年廣東推出精細到全省479個高考考點的氣象預報服務。省氣象臺預計,7日,粵東、河源、梅州晴天間多雲,其餘市縣多雲間晴,局部有(雷)陣雨。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據了解,這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把重慶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2.5公裡×2.5公裡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的天氣情況各異,網格化預報就是針對每一個網格,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 目前,重慶市正在發展0-10天無縫隙的智能網格預報。
  • 2017年5月8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江南華南等地有較強降雨 大風...
    二、重點天氣預報  1.江南華南等地有較強降雨  受高原槽和低渦切變線影響,8日,浙江中西部、福建西部、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廣東中北部、廣西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雨,其中,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江西南部和東北部、廣東北部等地局部有暴雨(50~9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並伴有短時強降水或雷暴大風
  • 中東部大範圍降雨持續 最新全國降水量預報圖
    我國中東部有大範圍降雨過程  一、昨日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出現較強降雨  昨日,四川南部、重慶東南部、雲南西部和南部、貴州西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北部、廣西中南部、廣東中西部、海南島東部等地部分地區降大到暴雨,四川攀枝花、雲南德宏和紅河、廣西南寧等局地大暴雨(100~206毫米),上述地區最大小時降雨量40~89毫米;陝西北部、山西中部
  • 2020年5月19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
    另外,遼寧中南部、山東半島及浙江東部沿海、廣東南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8~10級雷暴大風。   二、重點天氣預報   1. 江南華南西南地區東部有強降水過程   5月20日至22日,西南地區東部、江南中南部、華南等地將有一次大到暴雨降水過程,局地大暴雨(日雨量50~200毫米),並伴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 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投入運行
    在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的構建中,該產品填補了短時滾動訂正精細預報的空缺,有力推動我國智能網格預報向無縫隙和精細化方向發展。  針對過去智能網格預報與實況不一致,24小時內時間解析度低、對中尺度對流系統捕捉能力不夠等問題,國家氣象中心歷時3年,綜合利用高解析度實況信息和高更新頻率的多源國產中尺度數值模式,研發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可對溫度、相對溼度、風和降水四個要素進行滾動訂正。
  • 象輯首推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助商業氣象邁上新臺階
    天氣預報:從「指定位置」到「任意位置」「北京,晴,16°C到25°C;哈爾濱,多雲,10°C到18°C;瀋陽……」耳熟能詳的傳統城鎮天氣預報,其預報對象是全國三千多個區縣級城市。而在移動智能互聯時代,「指定位置」預報動輒幾十公裡的定位誤差,很難滿足用戶對精準定位和精準預報的需求。
  • 技術引領 面向未來——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建設紀實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馮子晏 高迅芝 通訊員 趙瑞霞 唐春燕「智能網格預報是無縫隙、全覆蓋、客觀定量的預報系統,開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是適應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不久前中國氣象局召開的一次有關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會議上,該觀點再次贏得共識。
  • 2019年8月30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
    華南江南東部雲南等地有分散性強降雨   一、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部分地區出現較強降雨   受「楊柳」及外圍環流影響,昨日,海南島東南部、廣東北部和西南部沿海、廣西南部出現大到暴雨,海南保亭局地大暴雨(100~121毫米);海南島沿海、廣東中北部及西部沿海、廣西東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7~8級陣風,局地9~10級。
  • 陝西將構建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
    本報訊(記者文晨)12月23日,省政府網站發布《關於推進氣象強省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構建實況到月、季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提高預報預測精準度,延長預測預見期。《意見》提出,科學規劃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強化立體綜合監測網。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優化專業氣象監測網。統籌行業數據資源,推動監測數據共享。
  • 02月08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
    來源:中國天氣網江南華南等地將有明顯降雨新疆北部將有明顯降雪一、雲南廣西等地出現中雨或大雨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段也正廣泛運用到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那麼,人工智慧在極端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救援方面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就相關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文劍。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來自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災害較多的季節,過去4年,全國夏季預警佔全年預警46%,預警最為頻發,進入6-8月,最常見的就是雷電、暴雨、高溫預警。
  • 這套精準天氣預報系統有多厲害 預報網格細至500米 溫差不超2℃
    來源:北京日報原標題:為了實時天氣預報更精準曾經,國內只能進行1天至3天的大尺度天氣預報,精細化短時臨近客觀預報業務系統幾乎是空白。如今,隨著個人移動終端的普及,短時的、身邊小環境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由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研發的睿圖系統,讓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成為現實,並且成為臨近災害性天氣預警的重要參考。
  • 分鐘級降水預報產品上線 可精細至街道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系統開放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基於雷達外推技術研發分鐘級降水預報系統;經過數據應用室的數據入庫推送,將其納入最新研發的電子天氣地圖服務中。「該產品可以基於雷達實況監測進行外推,對未來兩小時的降水進行逐分鐘的預報,更新頻率達到6分鐘一次,且能夠精準定位到街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天氣預報中『局部地區』的困難。」 系統開放實驗室正研級高工張國平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