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引領 面向未來——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建設紀實

2021-01-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馮子晏 高迅芝 通訊員 趙瑞霞 唐春燕

「智能網格預報是無縫隙、全覆蓋、客觀定量的預報系統,開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是適應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不久前中國氣象局召開的一次有關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會議上,該觀點再次贏得共識。

這是建設目標,也是前進方向。

在全球氣象舞臺上,智能網格預報正成為各國氣象業務中心的重要發展方向。自2014年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下,國家氣象中心牽頭引領全國發展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一路走來,智能網格預報實現了從全國2500多站的縣級臺站離散點預報到海陸網格的飛躍,預報要素由常規要素向災害性天氣拓展;從北京、廣東等試點建設到國省協同共建「一張網」,網格和離散點預報並行至網格預報單軌運行,在2018年實現了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化,可生成發布全國陸地5公裡和臨近海區10公裡、10天內逐3小時的全要素網格預報產品……點滴突破,打下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的堅實基礎。

剛剛走過的2019年是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大步拓展的一年。這一年,國家氣象中心牽頭繼續推進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的氣象精細化網格預報業務技術和產品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

據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主任代刊介紹,智能網格預報的時間解析度和時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中短期預報向逐1小時滾動更新的短時臨近預報和延伸期30天時段擴展;空間解析度進一步精細,並由中國區域向全球預報拓展;在技術方法方面,從原有的MOS預報方法為主向多種統計後處理方法預報動態集成發展;依託模式則由T639模式向自主研發的GRAPES模式及多家模式的全球及中尺度模式轉換;服務範圍由國內指導預報向多領域及國際援助方向發展。

2019年也是智能網格預報穩步前行的一年。這一年,預報準確率顯著提高,短中期預報同比提高3%至5%;短時滾動更新和延伸期預報性能大幅提升。尤其是全球智能網格預報,與發達國家國際同類產品的初步對比表明,具備同等預報水平。

隨著預報技術的逐步完善,預報產品也日趨豐富和精細。當前,系統可每日逐小時滾動更新製作24小時內逐1小時預報,實現最新實況信息和中尺度模式產品的納入和預報性能提升;每日兩次提供國內5公裡全要素和全球10公裡常規要素的10天內3小時間隔網格預報,以及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在內的全球243個重要城市和1萬多個站點天氣預報……

這些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在支撐各項服務保障中顯露鋒芒——在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預報製作中,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世園會、武漢軍運會、上海進博會等重大活動保障服務中,在航空氣象、水文預報、環境預報等專業領域中,在寮國智能網格預報援助、東南亞智能預報系統建設等國際支援中,在國際公眾服務如「一帶一路」氣象服務專網官發布及澳大利亞極端高溫等的預警預報中,智能網格預報正成為不可替代的拳頭產品。

不僅如此,各地自主研發的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和產品呈「多點開花」之態,愈發成為重要的科技支撐。

據悉,2016年以來,北京市氣象臺以網格產品正式對接服務端為依託,梳理預報產品體系,將原有20餘種預報產品整合為網格、站點、落區三大類並實現自動生成,產品更加規範,工作效率明顯提升。目前,北京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在客觀方法轉化、功能完善和產品豐富性方面不斷有新進展,格點站點預報準確率穩中有升。

2017年至2019年,江西省氣象臺著力發展數值預報釋用技術和智能網格氣象要素協同技術,「基於概率匹配的多模式降水訂正技術」在2019年全國首屆智能預報技術大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經過2019年江西的4次降水集中期考驗,全省2019年主觀暴雨預報準確率較2018年暴雨準確率提高7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牽動人心。武漢中心氣象臺的智能網格平臺增加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32家方艙醫院的顯示功能,可快捷製作定點醫院的預報產品。在保證省市縣三級預報數據統一的同時,該平臺增加了降水、溫度、強對流概率、要素協同等關鍵技術集成,提高了預報準確率和產品製作的效率。

對於智能網格預報未來的發展,專家坦言仍面臨不小挑戰。比如在基礎數據方面,需要高解析度、高質量、完整的觀測和分析數據以及長歷史、統計特性一致的模式數據。而對於計算資源方面的挑戰,則需要在統計後處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動發展面向預報方法的數據云共享。

未來,國家氣象中心將繼續協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推動智能網格預報發展,重點提高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測性能,綜合應用現代軟體工程、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最新技術成果,發展多源觀測資料和多尺度數值模式產品的海量氣象信息統計後處理系統,打造智能型、協同性、開放式的智能網格預報綜合分析與預報預測體系。

相關焦點

  • 陝西將構建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
    本報訊(記者文晨)12月23日,省政府網站發布《關於推進氣象強省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構建實況到月、季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提高預報預測精準度,延長預測預見期。《意見》提出,科學規劃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強化立體綜合監測網。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優化專業氣象監測網。統籌行業數據資源,推動監測數據共享。
  • 「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政府審批,1700餘項城市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完成氣候可行性論證,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預報一體化平臺建成,網格化環境氣象影響評價業務建立,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面向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 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投入運行
    在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的構建中,該產品填補了短時滾動訂正精細預報的空缺,有力推動我國智能網格預報向無縫隙和精細化方向發展。  針對過去智能網格預報與實況不一致,24小時內時間解析度低、對中尺度對流系統捕捉能力不夠等問題,國家氣象中心歷時3年,綜合利用高解析度實況信息和高更新頻率的多源國產中尺度數值模式,研發全國滾動訂正網格預報產品,可對溫度、相對溼度、風和降水四個要素進行滾動訂正。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原標題: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天氣「不漏網」  公眾所在的位置實時定位,當前的氣溫、風力、降雨實況在手機頁面中一目了然,在精細預報中,還可查閱逐小時的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過去以周、天為單位,以市縣為區域進行的氣象預報,已經不能滿足公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十三五」時期,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需求牽引,強化創新驅動,以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為發展方向,加快完善無縫隙集約化業務體系,深入發展客觀化精準化技術體系,全力打造智能化眾創型業務發展平臺,著力培育創新型專家型人才體系,努力健全標準化規範化管理體系,統籌協調,全面推進氣象預報業務現代化。
  • 象輯首推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助商業氣象邁上新臺階
    要想實現從「指定位置」到「任意位置」的天氣預報,對氣象觀測精細化程度,數據採集傳輸速度、高性能計算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天氣預報迫切需要高科技賦能。由此,近年來,在數值天氣預報基礎上,應用AI、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智能網格預報」應運而生。所謂「網格」預報,就是以定量的客觀預報模型輸出的格點預報為基礎的天氣預報。
  • 我國自主研發覆蓋137個國家(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天氣預報...
    1月1日,由我國自主研發、全覆蓋137個籤約國家(地區)的「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天氣預報服務專網(http://ydyl.cma.gov.cn/)正式開通上線,公眾可登錄中國一帶一路官網、中國氣象局網,實時獲取目標城市未來5天天氣預報。
  • 「面向任意區域的精細化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建軍 黃勇報導 近日,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承擔的中國氣象局2011年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面上項目 「面向任意區域的精細化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廣應用」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而隨著氣象預報的發展 2018年,網格預報這一概念 被引進到我市精細化預報業務中據了解,這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把重慶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2.5公裡×2.5公裡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的天氣情況各異,網格化預報就是針對每一個網格,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 目前,重慶市正在發展0-10天無縫隙的智能網格預報。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臺長劉彬賢說,5年來,本市海上氣象觀測站,從3個增加至18個,面向環渤海區域的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初步建成,全部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上傳頻次從1小時加密為10分鐘。通過引進FY—4A垂直探測儀反演系統,實現對風雲衛星數據的反演,進而獲取北方海區海溫、海霧、海浪、海風等多種海上實況信息,精細到逐2小時101層16公裡解析度,為提升海洋精細化預報能力和突發天氣「捕獲」能力提供重要依據。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作為全國三大海洋中心氣象臺之一,承擔著黃渤海海域氣象服務職責。
  • 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投入業務運行 覆蓋全球11621個城市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簡稱「全球預報產品」)投入業務化應用,可實時提供未來10天逐3小時全球10公裡網格預報、全球11621個城市精細化天氣預報以及當地時間的逐12小時天氣預報。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預報        近30年來,中國數值預報模式及其使用技術不斷發展,業務平臺不斷升級,颱風預報業務取得長足發展。颱風預報時效越來越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預報產品更加豐富。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氣象局積極開展颱風客觀預報釋用和融合技術的研發,突破了登陸颱風精細化預報的技術瓶頸。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