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新重慶;由「重慶市物聯網產業協會」整理髮布
天氣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特別是近段時間,重慶天氣變化大
準確的天氣預報
不僅讓市民有準備
也對水利、電力、民航、運輸等
防備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重慶市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預報技術,依靠集約化的智慧氣象系統,晴雨預報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強對流天氣的短臨預警命中率超過90%。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
精準預報天氣的背後
都有哪些技術助力吧!
預報網格化
天氣預報更精細
要報準重慶8.24萬平方公裡的天氣
並不容易
重慶的複雜地形
曾為精準預報帶來不少困難
而隨著氣象預報的發展
2018年,網格預報這一概念
被引進到我市精細化預報業務中
什麼是網格氣象預報呢?據了解,這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把重慶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2.5公裡×2.5公裡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的天氣情況各異,網格化預報就是針對每一個網格,以格點為單位給出預報意見,以實現最大限度的精細化。
目前,重慶市正在發展0-10天無縫隙的智能網格預報。網格預報將重慶區域分割為約兩萬個格點,在每個格點上實現時空解析度為逐10分鐘、1公裡×1公裡的0-2小時臨近預報,時空解析度為逐小時、2.5公裡×2.5公裡的2-24小時短時預報,時空解析度為逐3小時、2.5公裡×2.5公裡1-10天的中短期預報。
據介紹,這樣高時空解析度的網格預報意味著氣象預報更加精細,更為準確、更為方便。通過智能網格預報,市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20分鐘後會下小雨、50分鐘後雨會停」。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為精細化預報加「一把火」
說起來輕鬆
但智能網格預報的技術攻關並不容易
在觀測方面,氣象部門顯然不可能以格點為單位布設觀測站。網格預報的基礎來自於多源數據的綜合處理分析,這些資料的來源可謂千頭萬緒。
為了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市氣象局提出「跳出小氣象、做實大氣象」發展智慧氣象的思路,其主要內容就是建設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
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天樞。我市智慧氣象的「第一顆星」就是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其對接了9顆觀測衛星、自建了4部都卜勒雷達和2000多個地面觀測站,與周邊省份氣象部門共享了10部都卜勒雷達和近萬個地面觀測站的數據,由此得以匯聚起海量數據。
據介紹,基於海量的氣象數據,結合豐富的預報經驗,再加上人工智慧的科學算法,天氣預報的精準度就越來越高。市科技局聯合百度智能雲建立的「天資·智能天氣預報系統—災害天氣智能預警平臺」,自2019年2月投入業務試運行,在去年幾次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預警過程中有較好表現。
2019年6月21日至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了一場強降雨天氣,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氣象部門提前預報預警,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加快災害預警
讓「智慧天氣」用之於民
為了實時進行災害監測
精準快速發布預警信息
市氣象局與百度智能雲共同研發
推出御天·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通過建設預警大數據,御天·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上層多災種災害監測平臺、多專業協同研判平臺、多渠道信息發布平臺、多部門聯動響應平臺、多類別災情收集平臺等5個核心功能平臺業和數據分析提供全面統一的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重慶市已經基本建立「市-區縣-鄉鎮-村-組-戶」的六級預警發布體系和3539個預警終端、160餘萬簡訊用戶、4.5萬預警微信用戶、2600餘塊電子顯示屏、700萬電視機頂盒在內的15類發布渠道,每次災害性天氣過程來臨前均會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醒防災避險。
此外,市氣象局利用百度智能雲簡訊平臺,較大提高預警簡訊的發布速率。以前預警簡訊發布速率是每秒160條,現在提升到了每秒3000條;以前把預警信息發送給160萬預警責任人需要兩個多小時,現在縮短到了9分鐘。
據介紹,目前,人工智慧等技術主要應用在災害性天氣短臨預報預警上,已經實現了雷達回波、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智能預報,大大提升了強對流天氣預報的提前量,為預報員留出了更多的分析研判、應急處置時間。下一步,市氣象局還將繼續改進人工智慧模型,提高天資·智能天氣預報系統—災害天氣智能預警平臺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