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員「商量」氣溫數字:40℃屬小概率事件所以不報
郊外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測量的是當時當地的氣溫,在氣溫預報中,它只是參照的數據之一。除此之外,氣象學者做天氣預報主要依據還有天氣圖、數值天氣預報、衛星雲圖、雷達回波等等。根據這些數據,計算機會運算出一個參考數值,但是氣象學者並不會直接引用。預報員們面對懸掛於牆上或電子屏幕裡的數據和線條,討論一番,最終確定次日天氣預報中最低溫度與最高溫度具體數字。
廣東省氣象臺前高級工程師李開樂透露,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溫度,預報中是不會出現的,那些「創歷史新高」的新紀錄,都是實際氣溫。據徐家匯站100多年的資料記載顯示,上海僅出現過2次實況超40℃的強高溫,一次是1934年的7月12日,徐家匯地區達40.2℃,為最高;另一次就是去年的7月20日,達40℃。所以上海出現40℃以上氣溫屬於「極小概率」事件,所以即便氣象部門的檢測數據達到40℃,也不會在對外預測時預測這個數字。另外,氣溫預報的數字,也不會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因為,「天氣預報是一道數學題+語文題」。這也是氣溫預報常常比實際溫度低的原因之一。
高溫預報並不是一律傾向於保守與壓低
但對於40℃以上高溫天氣的預報並不是一律傾向於保守與壓低。有些地方則會傾向考慮預防的成本與擾民的風險,鼓勵保守預報,但也有些地方鼓勵把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預報嚴重些,以給政府防災減災工作留有餘地,這些都會呈現在氣象系統的考核機制中。這使得預報員在預報天氣是不但要「科學正確」,還需要「政治正確」。入夏以來,北京和重慶均有超過40℃的實測溫度紀錄,但北京沒有預報40℃,重慶有預報;湖南省氣象臺今年也預報了局部地區溫度將超40℃,湖南首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則是在2006年。
中國現行法律沒有規定40℃以上「高溫假」
在高溫預警信號界定中,40℃仍是有重要意義的。紅色高溫預警信號——高溫中的最高級別——是指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要升到40℃以上。關於天氣預報氣溫為何從不超過40℃,網上流傳最廣的猜測是,40℃是個檻,檻一旦邁過去,就會涉及縮短工時、高溫補貼、停工等一系列勞動保障問題,於是天氣預報「技術性」地降了溫。
但事實上,目前中國關於高溫勞動保護的惟一一部全國性規範性文件是1960年頒布實施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至今50年未曾修改過。該條例對高溫的界定、高溫休假、高溫補助等具體細則都沒有明確規定。而2007年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工作場所夏季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指出,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但這些規定都是非強制性的,沒有法律效力。
因此,關於氣溫達到40℃以上很多地區或者行業就會放「高溫假」的傳言,其實並不受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放不放「高溫假」,也只是企業各自的選擇。對於被熱死的戶外作業建築工人,即使天氣預報報了40℃,紅色高溫預警信號,也許也不足以讓他們對完全暴露在太陽下的工作環境持以警惕,更不足以使他們的老闆做出停工或者是縮短工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