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進行天氣預報的?8個預測天氣的方法告訴古人有多智慧

2020-12-06 焦點思維sir

據說,從遙遠的夏商周開始,人們漸漸地學會了農業生產,但由於沒有水利工程條件,就必須要靠天吃飯,於是「天氣預報」便成為剛需之事。那麼,古人如何了解天氣變化呢?

其實,首先應該是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我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邶風·北風》中曾記錄了人們的看天氣的經驗「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裡裡面所講的「雱」,就輥雨雪盛大的樣子;而「喈」則是風疾的形容;「霏」是雨雪紛飛。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不過,當時由於沒有科學的氣象預測方式,人們光靠抬頭觀測和預報天氣,準確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據一些史料顯示,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比如,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幹潔弦線,忽然自動變鬆寬了,是因為琴床潮溼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 說明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可以有利用一些自然事物,如「琴弦」感應溼度的原理,來預測晴雨的天氣狀況了。到了東漢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天文學家張衡,他曾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此方法是: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在杆子上,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然後,便可以依據銅鳥的轉動方向,而確定風吹來的方向。到了晉代的時候,人們又將張衡的「銅鳥」改為「木鳥」,這比銅鳥更加輕盈,可以預測更微小的風,多設置在城牆上以及天文、交通等部門。到唐代的時候,在天氣預測方面又有了新的進步,最有名的是黃子發的《相雨書》。這本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直到今天都還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雲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而現在人們在進行「人工防雹」時,也須判斷是否有「雹雲」。而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雲絲,可見其對可能下冰雹的雲預測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古人在天氣預測方面也有一定的智慧,並且一定的方式與方式,有些方法不盡科學,而且準確率相對較低,但這卻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與努力。並且,其中許多天氣的預測方法,對我們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來說大約有這幾種方法:

1、陰陽五行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將世界萬物分為陰、陽兩種狀態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種形式,依照陰陽五行的轉化規律進行天氣預測,這反映了我們祖先洞察天地、認識事物的初始願望。

2、天氣農諺

在《詩經·幽風·七月》中記有一年各月的物候現象,這是有關天氣諺語的最早記載。後人根據二十四節氣和生產實踐總結出了更多的農諺,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等。

3、經驗總結

經驗是古人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比如,一些古代詩人知道雲中含水的常識——「縱使清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同時似乎也清楚雲雨轉換之道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4、風雨雷電現象

我國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經有風、雨、雪、雲、虹、雷等天氣現象,還利用佔卜來預測天氣信息。這說明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認識到天氣對農牧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5、根據動物預測天氣

動物的感覺系統相當敏銳,古人便根據動物的行為表現,來預測天氣了。比如,燕子低飛、青蛙鳴叫、螞蟻搬家、蚯蚓出洞則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晴,這是因為天氣晴朗時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掛在蜘蛛網上。

6、看雲識別天氣

古人還根據云層的薄厚、顏色總結出了一系列天氣和氣象諺語,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尤其是在《呂氏春秋》中,還將雲分為「山雲、水雲、旱雲、雨雲」四種,對預示著不同天氣的雲進行了簡單分類。只是古人對雲的認識,大體還處於直觀的感性階段。

7、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先賢制定的一種指導農事的曆法,而漢代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就出現了和現代名稱相同的二十四節氣名。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所以古人就總結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

8、欽天監

欽天監是一個政府部門,也是古代的氣象局。它在秦漢時期就已設立,具有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的職能。到了明清兩朝的時候,開始有了西洋傳教士在欽天監任職,如康熙年間的湯若望、南懷仁等,都擔任過欽天監的主要官員。

9、看風識別天氣

還可以根據風來預測天氣,如「東風下雨,西風晴」,「東風送溼西風乾,南風吹暖北風寒」,「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一場空」等等,說明不同的風會帶來冷暖乾濕不同的天氣。

相關焦點

  • 古人能「觀天象」預測天氣,這種技術為何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
    眾所周知,古人是可以夜觀天象預測天氣的,而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那麼為何這種技術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呢?天象與天氣變化《尚書·洪範》中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意思是說,月亮在箕星位置預示要颳風,在畢星位置,多要下雨。古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
  • 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可不像現在一樣可以收聽天氣預報來獲知未來的天氣狀況。但是在當時,人們不管是日常出行,還是下地耕作,都要受到不少天氣的影響。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已經憑藉著他們自己長期以來對天氣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準確率頗高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並且還把這套方法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了。這便是今日小編要聊的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有些現象如今用科學都解釋不了。大家可別覺得這是小編信口胡謅的,小編這麼說當然是有真憑實據的。早在唐朝就有文獻記載,當時人們的「觀天法」。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小據帶你了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吧~古人如何預測天氣01在我國古代,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農業生產的記載。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天氣預報能追溯到五千年前?古人如何預知陰晴雨雪?
    天氣預報能追溯到五千年前?古人如何預知陰晴雨雪?今年的冬天還沒到來,有關「60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的消息卻早已在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在這其中,很多自媒體還煞有介事地搬出「拉尼娜現象」試圖進行佐證,這也辛苦了中國氣象局,即使發了很多次闢謠新聞,但看來現在依舊有許多人相信。
  • 漱口、刷牙、身份證、天氣預報、標點符號,你所不知道的古人生活
    在一個個大事件的背後,在一個個政權變更的背後,在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後面,其實更多的、更真實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古人到底怎麼生活呢?皇親國戚和平民百姓都如何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悠哉樂哉呢?古人出行需要身份證嗎?
  • 一篇文章告訴你 天氣預報到底難在哪裡?
    氣象專家說,夏天的強對流天氣強度及落點不好判斷,及時預防了總比造成惡劣結果要好,所以總會有一些爽約的雨,但是最近這個槽點滿滿的話題,卻讓我們重新審視天氣預報這一科學手段其背後的原理和難度。 天氣預報是如何得出來的?舉手表決嗎? 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天氣預報」這回事了。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這樣一個神奇的瓶子,真的如它的名字那樣,可以準確預報天氣嗎?記者用網購的「天氣預報瓶」進行了多天的觀測,結果發現「天氣預報瓶」預報天氣並不準確。業內人士表示,天氣預報瓶可用於觀賞,但拿它預報天氣,並不科學。[疑問]長啥樣?呈水滴狀「顏值」高  「天氣預報瓶」從何而來?
  •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的?
    我們觀看或收聽了這麼多年的天氣預報,但你不一定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當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 怎麼沒人告訴我,人工智慧和天氣預報居然是一對好CP?!
    ,再準一點,氣象工作者有多努力麼?天氣預報的古早期,古人看天看地看朝霞,也就有了「青蛙叫,大雨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膾炙人口的諺語,青蛙還成為了世界氣象電視節的吉祥物,以紀念青蛙在天氣預報歷史長河所做出的貢獻,不可否認古人的智慧,但隨著這些諺語逐漸被每晚7點半的天氣預報淡化,恰恰象徵著天氣預報走向科學化。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時移勢易,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的進步,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時序更替雖有規律,但也經常「天有不測風雲」。
  • 別再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這次,AI將帶來氣象預測服務進階
    通過將深圳近十年的氣象數據進行訓練,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有望將預測準確率提升10%~20%。基於新的合作,一次模型訓練,能由原來的1—2個星期縮短至3天甚至是幾個小時。天氣預報為什麼還不夠準?AI技術如何使氣象預測完成「跨代升級」,甚至精準預測方圓一公裡內幾分鐘之後的天氣變化?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行業內幕?這是智東西想要了解的真相,也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 文明的起源:39.天氣預報
    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文明的起源:39.天氣預報人類很早就注意到了他們生活的天地之間有著周而復始的氣候變化規律:春、夏、秋、冬。掌握四季變化的規律對於關係到身體溫飽的狩獵、採集野菜和農業種植等活動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距今3600年前,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還在用甲骨文傳遞信息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製作最早的天氣預報。  最早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的: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到80%?真的!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作出了解答。「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相當準確的預報,幫助我國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零死亡。曾慶存說:「如今,我們已經能把颱風牢牢控制住了。」
  • 又有颱風?深度解析我們的古人如何預測颱風
    我來深圳已經十多年了,颱風年年有,但像「山竹」這麼大破壞力的還是第一次見到。相信那幾天全國的網友都被各種受災的視頻和圖片刷屏了吧?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現代都市在超強颱風面前尚且如此脆弱,那麼在古代,人們又是如何預測並防範颱風的呢?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在古時候,沒有科學設備監測,古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摸索出一套天氣變化的規律,如「布穀催春種」,意思是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了,可以開始播種了,再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諺語都稱得上是天氣預報的雛形。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
  • 古人眼中的「天氣」是什麼樣子的?十句詩詞告訴你
    想必大家幼年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背誦古詩詞,那時候的我們對捉迷藏、過家家等興趣較古詩詞甚,含義似懂非懂的詩詞的背誦,不過是父母下達的「任務」,不得不為之(甚至厭倦反感)。長大後,才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對最美的漢字語言——詩詞——喜愛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