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作出了解答。
預報準確率可達80%
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相當準確的預報,幫助我國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零死亡。曾慶存說:「如今,我們已經能把颱風牢牢控制住了。」
曾慶存舉例說,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了。」
從「憑經驗」到「算數值」
「古人看雲識天: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這是過去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曾慶存說。
到了20世紀,人們已發明和應用了氣象儀器來測量大氣狀態,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特別是無線電的應用,使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能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天氣圖還是嚴重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
20世紀上半葉,科學界提出用描述大氣運動的原始方程組作定量天氣預報的構思,但方程組非常複雜,無法直接求解。
1961年,曾慶存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
我國科學家創造的半隱式差分法和此後又創新的平方守恆法,至今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簡言之,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說。
未來能預測幾十年後氣候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曾慶存回答:能。
曾慶存舉了個例子:如果要預報幾天後的天氣,我們只需考慮大氣,但如果要預測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氣候,我們還需要考慮海洋、陸地植被、太陽活動等等。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我國逐漸發展出短期氣候預測系統,並將最終建成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數值模擬裝置」。
曾慶存表示,預測未來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方方面面,如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預測愈顯重要。
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就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並將於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解讀地球計劃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未來中國可以為地球做CT了。」曾慶存說。 (嶽冉冉、董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