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2020-12-06 品牌時報網

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來自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災害較多的季節,過去4年,全國夏季預警佔全年預警46%,預警最為頻發,進入6-8月,最常見的就是雷電、暴雨、高溫預警。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場大雨的到來。此前一天,中央氣象臺預報,京津冀地區將於次日迎來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不過,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後,北京部分區域才出現一陣分散性降雨。網上很快熱議起來,有的調侃「龍王進京需要核酸檢測,大雨還在路上」,有的則抱怨「被天氣預報忽悠了,真不該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約會」。

在氣象專家看來,這場熱議背後存在一個誤讀,即氣象部門在預報這場暴雨時,就已明確主要降雨時段為中午到夜間,但有些人可能並未注意這一點。

當天一早,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也對此進行回應:大雨正在路上——從雷達圖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漸北上影響北京。

中央氣象臺和北京市氣象局也分別給出進一步的天氣預報:此輪降雨在18時至22時最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將於明早結束。

事實上,對於天氣,人們在主觀感受上的確存在一定差異。胡嘯以暴雨為例,一般來說,氣象上所說的大雨、暴雨量級,指的是累計降雨量,即一天24小時的降雨量。24小時降水量大於25毫米的降水稱為大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50毫米的降水稱為暴雨。

「達到這個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會有不同,因為短時強降水和累計達到暴雨量級之間本身存在差別。」胡嘯說,發生短時強降水時,可能幾分鐘內雨很大,但累計降雨量不一定達到很大量級,甚至都達不到大雨量級,也就稱不上是暴雨。

相應地,有時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較平緩,累計雨量大,但公眾感受不深,甚至有人會認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對於高溫,有時候人們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

每到夏天,有時就會聽到類似的疑問:大熱天,感覺地表溫度都能攤雞蛋了,為啥天氣預報才報30℃?走在大街上,為啥身上感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要高?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這對「雙胞胎」說起。預報溫度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後,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這就造成了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之間的差異。

更為重要的是,體感溫度除了受預報溫度的影響,還受到溼度、風速和輻射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專家以風速為例,一定的風速會讓人感到空氣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也會感覺比較乾爽。

從這個角度來說,「預報溫度」,只是影響體感溫度4項因素之一。公眾單憑預報溫度來判斷個人感受,就會因此產生「科學的誤會」。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

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溼,但水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溼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溼的程度,難度很大。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麵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藍渝說,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於世界性難題。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也表示,天有不測風雲,各類天氣有不同的「可預報性」。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科學難題,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目前與世界強國處於同一水平。氣象部門會根據天氣變化趨勢,持續滾動更新,及時發布預報預警。

他所提及的滾動預報,顧名思義,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符嬌蘭說,天氣預報員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分析,最後得出預報結論。

這並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後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進行更新。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係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

符嬌蘭因此提醒,公眾應多關注滾動預報,即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因為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製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距離「十報十準」還有多遠

那麼,我國天氣預報現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嬌蘭說,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報準確率和時效上均在不斷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較準確地預報出強降水落區和強度,目前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

據她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數值模式時空解析度越來越高,對強降雨的時間和空間精細分布特點預報越來越準確。同時,中央臺研發的精細化智能網格降水預報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5公裡解析度、時間間隔為逐小時,同時還能根據實況進行滾動更新,不斷提高降水預報準確率。

數值模式,一個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今年年初,85歲高齡的曾慶存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大家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數值天氣預報領域。他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成功實現原始方程數值天氣預報,這一工作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裡程碑。

數值天氣預報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和社會進步之一,《自然》雜誌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氣預報可與模擬人類大腦和早期宇宙的演變相媲美」。

曾慶存曾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如今的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也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

據他透露,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以達到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

這其中,颱風預報的改善效果最為明顯。

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近年來大力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體系,在同臺競技中表現越來越出色。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擁有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是最重要因素。

據他介紹,現在和1998年相比,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再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公眾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

曾慶存面對這些進步依然十分冷靜,他說,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這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應對「不測風雲」。(邱晨輝)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到80%?真的!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作出了解答。預報準確率可達80%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與美國相比,在預報降水上,我國的難度要大,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要低5%左右;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要大。」
  • 暴雨預報的準確率究竟有多高?
    每到汛期,更是暴雨肆虐的時段,全國多地看海、受災的新聞此起彼伏,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局地暴雨天氣出現時,多伴隨雷電和狂風,這些都成了我國暴雨的特色。因此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事情,暴雨預報準確率有多高?每次暴雨過程都能分毫不差的預報預測出來嗎?暴雨預報的出爐暴雨通常是由中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
  • 為什麼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不高?
    所以對長期天氣過程是難以做出準確預報的。        如果注意天氣預報時效的話,我們會發現通常聽到的大多是12小時預報和24小時預報。除此之外,還會聽到48小時預報和72小時預報,但很少聽到更長時效的天氣預報。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氣象臺也製作中期和長期天氣預報。
  • 加強資料分析和用好數值預報產品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有效途徑
    加強資料分析和用好數值預報產品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有效途徑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8-11-04 天氣圖分析方法雖然存在不少缺點,但也有些長處是數值預報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比較直觀,便於綜合分析各種氣象要素;不管事先是否做出預報,大部分事後都能從天氣圖上找出產生的原因及環流背景,這大大有利於事後總結,得出經驗和教訓。  近10年來提出天氣預報要以數值預報為基礎,這一提法很好,但我認為在運行過程中,預報員做天氣預報時有過於依賴數值預報的傾向,不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 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 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風雲變幻盡在掌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青藏高原最大水汽通道觀測網絡基本形成。圖為科研人員在自動氣象站讀取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降水數據。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這樣的準確度和高效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監測產品更多元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在軌運行,點亮了廣袤無垠的太空,數以萬計的地面觀測臺站匯成片片綠洲。
  • 中國氣象局:我國天氣預報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
    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表示,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氣象保障和支持,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004年準確率接近80%。「數值預報是核心技術,要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要努力發展核心技術,這是關鍵。」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百分百準確?誤會啦!實際準確率87%
    儘管事實證明其所稱的「颱風」乃強對流天氣,但天氣預報是否百分百準確還是成了眼下人們熱議的話題。昨日,福州氣象官方微博進行了回應:「天氣預報不可能百分百準確。」據介紹,曾經的天氣預報是人工基於經驗的推測,而現代天氣預報已經升級成了基於數據和方程的計算,但是,計算出一個天氣預報的結果是非常困難的。難到什麼程度?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今年沈城天氣預報準確率將提升1—2個百分點
    利用好天氣預報統計大數據,為瀋陽的環境建設保駕護航,大有文章可做。列席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瀋陽市氣象局局長張立祥接受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目前天氣預報85%準確率基礎上,2019年還將對這個數值提升1—2個百分點。  天氣預報準可防汙染  氣象統計數據可以為治理空氣汙染提供重要依據。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中央氣象臺發布的7天天氣預報儘管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地球表面的天氣具有很多偶然性,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的,但曾慶存院士表示,目前的3天預報,全球範圍準確度已經可以達到70%至80%。如果範圍縮小到一定區域,比如我國針對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可以高於80%!
  •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在80%以上 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在但氣象專家今天告訴記者,中國的天氣預報尤其是晴雨預報準確率在80%以上,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了。  配合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中國氣象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氣象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並開放了氣象臺站供公眾參觀學習。參加義務諮詢的氣象專家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氣象預報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 央視天氣預報新版出爐 預報準確率全面提高(圖)
    城市預報三日天氣  國家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專門負責此次天氣預報的改版。記者昨天採訪了中心主任秦祥士教授,秦主任介紹說,根據國務院領導增加天氣預報頻次、延長預報時效、改進預報內容的指示,國家氣象局近期決定,對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進行改版。  城市天氣預報是此次改版最重要的內容。
  • 中國針對未來兩三天的天氣預報準確率達70%至80%
    中國針對未來兩三天的天氣預報準確率達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 「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和1998年時相比,現在各種條件都有巨大的進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預報員都同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馬學款說,「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預報的需求也更高了,我們要全力以赴跟上需求的變化。」
  • 天氣預報準確率有多高?1至3天晴雨準確率達80%以上
    天氣預報準確率有多高?1至3天晴雨準確率達80%以上 【字體:大 中 小】 2011-01-01 09:51:47   來源: 浙江天氣網
  • 天氣預報準確率原來是這麼算 錯怪氣象臺了
    很多人出門前都會查看下天氣預報,你知道嗎?中央氣象臺的預報的暴雨準確率只有21.8%,連起步更早的美國,其暴雨準確率也僅有27%。而在我們實際感受中,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會這麼低,一般感覺50%以上的預報是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中央氣象臺進行了揭秘。
  • 天氣預報能100%準確嗎
    現狀:我國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70%~80%        我國的天氣預報水平在過去30~40年中有了較大的提高,目前針對未來2~3天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可以達到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