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2020-11-24 騰訊網

8月9日夜,北京電閃雷鳴。視覺中國供圖

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

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來自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災害較多的季節,過去4年,全國夏季預警佔全年預警46%,預警最為頻發,進入6-8月,最常見的就是雷電、暴雨、高溫預警。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場大雨的到來。此前一天,中央氣象臺預報,京津冀地區將於次日迎來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不過,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後,北京部分區域才出現一陣分散性降雨。網上很快熱議起來,有的調侃「龍王進京需要核酸檢測,大雨還在路上」,有的則抱怨「被天氣預報忽悠了,真不該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約會」。

在氣象專家看來,這場熱議背後存在一個誤讀,即氣象部門在預報這場暴雨時,就已明確主要降雨時段為中午到夜間,但有些人可能並未注意這一點。

當天一早,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也對此進行回應:大雨正在路上——從雷達圖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漸北上影響北京。

中央氣象臺和北京市氣象局也分別給出進一步的天氣預報:此輪降雨在18時至22時最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將於明早結束。

事實上,對於天氣,人們在主觀感受上的確存在一定差異。胡嘯以暴雨為例,一般來說,氣象上所說的大雨、暴雨量級,指的是累計降雨量,即一天24小時的降雨量。24小時降水量大於25毫米的降水稱為大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50毫米的降水稱為暴雨。

「達到這個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會有不同,因為短時強降水和累計達到暴雨量級之間本身存在差別。」胡嘯說,發生短時強降水時,可能幾分鐘內雨很大,但累計降雨量不一定達到很大量級,甚至都達不到大雨量級,也就稱不上是暴雨。

相應地,有時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較平緩,累計雨量大,但公眾感受不深,甚至有人會認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對於高溫,有時候人們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

每到夏天,有時就會聽到類似的疑問:大熱天,感覺地表溫度都能攤雞蛋了,為啥天氣預報才報30℃?走在大街上,為啥身上感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要高?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這對「雙胞胎」說起。預報溫度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後,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這就造成了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之間的差異。

更為重要的是,體感溫度除了受預報溫度的影響,還受到溼度、風速和輻射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專家以風速為例,一定的風速會讓人感到空氣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也會感覺比較乾爽。

從這個角度來說,「預報溫度」,只是影響體感溫度4項因素之一。公眾單憑預報溫度來判斷個人感受,就會因此產生「科學的誤會」。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

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溼,但水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溼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溼的程度,難度很大。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麵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藍渝說,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於世界性難題。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也表示,天有不測風雲,各類天氣有不同的「可預報性」。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科學難題,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目前與世界強國處於同一水平。氣象部門會根據天氣變化趨勢,持續滾動更新,及時發布預報預警。

他所提及的滾動預報,顧名思義,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符嬌蘭說,天氣預報員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分析,最後得出預報結論。

這並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後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進行更新。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係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

符嬌蘭因此提醒,公眾應多關注滾動預報,即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因為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製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距離「十報十準」還有多遠

那麼,我國天氣預報現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嬌蘭說,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報準確率和時效上均在不斷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較準確地預報出強降水落區和強度,目前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

據她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數值模式時空解析度越來越高,對強降雨的時間和空間精細分布特點預報越來越準確。同時,中央臺研發的精細化智能網格降水預報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5公裡解析度、時間間隔為逐小時,同時還能根據實況進行滾動更新,不斷提高降水預報準確率。

數值模式,一個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今年年初,85歲高齡的曾慶存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大家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數值天氣預報領域。他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成功實現原始方程數值天氣預報,這一工作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裡程碑。

數值天氣預報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和社會進步之一,《自然》雜誌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氣預報可與模擬人類大腦和早期宇宙的演變相媲美」。

曾慶存曾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如今的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也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

據他透露,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以達到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

這其中,颱風預報的改善效果最為明顯。

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近年來大力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體系,在同臺競技中表現越來越出色。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擁有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是最重要因素。

據他介紹,現在和1998年相比,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再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公眾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

曾慶存面對這些進步依然十分冷靜,他說,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這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應對「不測風雲」。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北京奧運將播報「體感溫度」 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電 題:奧運會「體感溫度」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作者 陳靜思  二00八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一位運動員起床後,伴隨他豐盛早餐的或許將是這樣的廣播,「當日溫度有點高,三十八攝氏度」,接著預報員還會報出:「您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將是……」這是奧運氣象預報的新項目——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孫軍認為,每個人的個體差別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例如穿的服裝是白色或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感覺會不一樣;所進行的活動不一樣,溫度感覺也不一樣;體感溫度甚至跟個人的心情也有關。  孫軍說,如果要求氣象臺按體感溫度發布預報和實況,很難操作。現在國內外一些地方發布體感指數或暑熱指數預報,考慮風、空氣溼度等對人體的影響,以這種生活氣象指數來彌補單純預報氣溫的不足。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
  • ...高溫緊隨而至-暴雨黃色預警 體感溫度 暴力 大暴雨 厄爾尼諾...
    3問:今夏為何暴雨多?  從去年延續至今年的超強厄爾尼諾已在6月上旬宣告結束,前後持續21個月。此前,由於其間接影響,上海春季雨水較常年偏多。眼下雖然厄爾尼諾已經結束,它的影響卻仍在繼續。氣象部門表示,因為大氣對厄爾尼諾反應的滯後性,我國夏季天氣仍將表現出明顯異常,尤其是夏季梅雨和颱風將受到後續影響。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中國天氣網近日推出了6月全國高溫流派地圖,將高溫分成了「燒烤派」和「清蒸派」。那如何判斷到底是「燒烤派」,還是「清蒸派」呢?其實和溼度大小有直接的關係。「燒烤派」的最大特點是極端氣溫高、相對溼度小。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水分,然後還要置身於「烤箱」中「烤」。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濤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8月12日北京一場暴雨,誕生了無數個關於預報準確率的網絡段子,一時熱度非凡。為了追求更精準的預報,氣象工作者使出了渾身解數,但遺憾的是,目前的科學水平仍不能完全滿足公眾的需求。再回到北京暴雨。這場暴雨屬於暖區對流暴雨,正是降雨中預報難度較大的一種。所以前一天,預報員告訴公眾,第二天北京有一場「很厲害」的暴雨,城區的累計降雨量會達到100毫米,雖與公眾的期待有一定距離,但已是十分準確的預報。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北京暴雨天氣預報遭質疑 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回應
    原標題:此輪降雨北京13個區平均雨量達暴雨12日京津冀地區出現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截至13日8時,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69.4毫米,城區平均92.8毫米,為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也是今年以來首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本次降雨呈現三大特徵:暴雨覆蓋面廣、降雨極端性強、強降雨時段集中。
  • 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炎炎夏日,溼度越大,人體散熱越困難,體感也就更加悶熱。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顏昕  【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楊貴名    四因素影響體感溫度 預報溫度是參考依據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體感溫度只有零下20度?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weather情報局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雖然最低氣溫在-13℃左右,但體感溫度卻在-20℃以下。
  • 講個「故事」:今天的北京體感溫度只有零下20度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雖然最低氣溫在-13℃左右,但體感溫度卻在-20℃以下。天氣預報的溫度,和「你感覺到的溫度」為什麼不一樣?是感覺欺騙了你,還是……氣象臺報錯了?氣象部門的「溫度」先來說說天氣預報的溫度是怎麼來的。
  • 上海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明確穿衣指導(圖)
    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走在馬路上就像被放在烤爐上一樣,這天氣至少有40℃。」而讓不少市民無法理解的是,氣象臺給出當天的實況最高溫時往往只有37℃或38℃。昨天,在就上海高溫答記者問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談建國解釋,氣象臺現在預測的氣溫是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但他們將在兩年內推出體感溫度的預報,即人體所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  體感溫度:太陽直射下皮膚感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目前在國際上是個熱門話題,它涉及到超過150個指數。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