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很多因素影響體感溫度。圖片來源:網絡。

  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因為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的影響:一是氣溫,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四是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夏季外出時,不少朋友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例如,有專家做過夏季中緯度草原地區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溫度日變化,結果為:凌晨(4~6時),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個溫度數值的差別不大,地面與400米處的差別最大為5℃;但到中午和午後(12~14時),地面與兩米處的溫度差竟超過10℃。(來源:中國氣象網)

  

   技術貼:

  體感溫度有如下幾個氣象要素組成(引自吳兌  鄧雪嬌編著的《環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

  

  其中輻射的影響影響更為複雜,其影響還與衣服的顏色、雲量的多少有關,有人總結出了輻射作用對體感溫度的修正關係式(經驗關係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為外衣吸熱能力,白色外衣約為20%,雜色外衣約為60%,黑色外衣約為90%;Mc為雲量係數,晴天為0.0,少云為0.3,多云為0.7,陰天為1.0;Ia為輻射增溫係數表。

  擴展閱讀

    管不住溫度但要管好溫度計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

  最近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下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為保護在高溫下作業的勞動者提供了更明確、具體的政策依據。對於這一文件,網上有人認為即便出現了高溫,氣象臺也不會報的,勞動者永遠也拿不到合理的補償。

  對氣象臺遇到高溫不報的說法,顯然是一種誤解或想像,沒有任何根據。儘管氣象預報做不到100%準確,但預報員會努力去分析,儘量負責任地發布預報,並及時訂正。即使預報有誤差,發生的實況也是不難查詢的。

  這與其他行業的工作類似,做任何事情,沒有人會願意在自己手中出次品。天氣預報準確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預報員能力的指標,報錯了會對公眾造成負面影響,對預報員自己也有弊無利。而且,衡量預報準確率有統一的客觀評價方法,不可能靠管住溫度計來調控。

  但為什麼公眾對溫度預報的感受會出現差異呢?有其客觀原因。一是預報確實會出現誤差,按現在的天氣預報水平,24小時的氣溫預報出現一兩度的誤差並不少見,有時會更大些。二是溫度分布的差異性,同樣在一個地方,所處的具體位置不同,氣溫也會有較大差異。為了規範氣象觀測,氣象部門制定了統一標準,包括「觀測場四周必須空曠平坦」等。

  預報員發布的溫度是以在這種觀測環境條件下、從百葉箱中觀測到的溫度為準。這就造成人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與規定環境中的溫度有一定差異,少則一兩度,多則三五度,甚至更高。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發展,強化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增大了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溫度的差異,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氣象臺發布溫度準確性的疑慮。

  觀測到的溫度與人們感受到的溫度有差別,從公眾需要獲取準確信息的角度看,確實存在缺陷,應該考慮解決的辦法。實際上,氣象部門已開始探索化解這一矛盾的途徑。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增加觀測密度,在城市周圍和市內多設一些觀測點,將一個點的溫度改變為由多點構成的面溫度,提高溫度在某一區域分布的解析度。預報的結果不是以點帶面,而是分布在一定範圍內的多點溫度。這樣做,可以減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與預報溫度的差別,提高預報的真實性,人們也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在位置進行相對準確的判斷了。這樣相對精細的預報服務在許多地方已開始提供。

  大自然中的溫度變化會遵循其內在的客觀規律,非人為所能干預,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作出監測和預報。氣象臺管不住溫度,但要管好溫度計。實際上,其他領域也有相通之處,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統計信息等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在「管好」上下功夫。

  如果缺少科學、統一的標準和規則,或有了規則而執行不力,一方面會出現重大隱患和事故,同時也易引起公眾的誤解。如關於PM2.5監測準確性的爭論,就反映出類似的問題,監測的設備、方法、標準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監測設備所處的位置不同,差異也會很大。如果缺少以相同標準為依據的討論基礎,所出現的任何分歧就失去了判斷其真偽的意義。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僅是責任、態度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方法。將問題出現的原因及應對方法搞清楚,將真實情況和可能採取的解決措施講清楚,既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也更容易得到公眾的信任和理解。(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來源:新氣象網 責任編輯:顏昕)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6月21日,我們迎來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高溫天氣的到來,意味著又到了能愉快喝冷飲、吃冰棍的季節。  據山西省氣象臺消息,6月25日、26日,我省局部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說我們不準因為你們老是分不清我們是「雙胞胎」預報溫度:我是哥哥體感溫度:我是弟弟你們認錯了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濟南:高溫高溼體感溫度不止35℃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 王曉迪)從8月10日開始,濟南的天兒一天比一天熱,濟南市啟動了高溫預警信號,但是大家總覺得體感溫度遠超預報的35℃。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達74℃ 人會「熟」嗎?
    伊朗體感溫度74℃?是真的!這個溫度同樣讓數據帝感到「惶恐」,連夜查詢了當地氣象數據,發現這個溫度確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來自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災害較多的季節,過去4年,全國夏季預警佔全年預警46%,預警最為頻發,進入6-8月,最常見的就是雷電、暴雨、高溫預警。
  • 體感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人們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中,提出了許多表徵體感溫度或人體舒適度的辦法,劉梅、于波等根據熱平衡建立體感溫度模型[2-3]、紀秀玲、陳慧梅、譚福君等通過調查人體在夏季、冬季對環境的反應[4-6]、呂偉林、吳兌、Gail S.Brager等對多種人體舒適度和體感溫度公式進行對比分析[7-9],各級氣象臺站則採取各種經驗公式的方法開展體感溫度預報服務。
  • 天氣預報騙人?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
  • 當體感溫度達74℃ 人會變熟嗎?
    所謂「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其實是「摻了水分」的溫度,即體感溫度並不等於實際溫度。記者發現,與體感溫度類似的科學指徵是由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經提出的炎熱指數的概念。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