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高溫天氣的到來,意味著又到了能愉快喝冷飲、吃冰棍的季節。 據山西省氣象臺消息,6月25日、26日,我省局部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同樣是三十幾度的高溫,為啥有時覺得有絲絲涼意,有時卻感覺熱浪滾滾?6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每到夏天,有時就會聽到類似的疑問:大熱天,感覺地表溫度都能攤雞蛋了,為啥天氣預報才報30℃?走在大街上,為啥身上感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要高?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這對「雙胞胎」說起。預報溫度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後,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這就造成了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之間的差異。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然而「天氣預報說是30℃,但我感覺像是35℃」這樣的疑問仍然存在一些人心中為啥會差這麼多?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
-
北京奧運將播報「體感溫度」 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電 題:奧運會「體感溫度」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作者 陳靜思 二00八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一位運動員起床後,伴隨他豐盛早餐的或許將是這樣的廣播,「當日溫度有點高,三十八攝氏度」,接著預報員還會報出:「您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將是……」這是奧運氣象預報的新項目——體感溫度。
-
氣溫預報不準?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7月30日,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下旬以來,我國南北方同時出現高溫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高溫預警,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高氣溫達極值20地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7月歷史極值。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
-
冷空氣「凍」真格了體感溫度1.2℃!送你們一條瑟瑟發抖的天氣預報
,受陰雨天氣和冷空氣影響,大部地區氣溫將持續「低位運行」,最高氣溫普遍在10℃上下。 溼度對冷的加成 數據來源 中央氣象臺體感溫度公式計算 根據湖南省氣象臺預報,未來三天湖南大部相對溼度在90%以上。
-
天氣預報所說的溫度是指哪裡的溫度?
首先說明一點,天氣預報中的溫度,與地表溫度、體感溫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氣象中所說的溫度,其實是指的大氣溫度,它是由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測溫必須在比較空曠的地方完成,溫度計又高於地面1.5米,而且放在百葉箱中,避免了太陽直射。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
-
為啥感覺天氣比預報更熱?探秘國家基準氣候站,帶你看如何測溫度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 文 徐洋 / 攝)天氣預報 35 ℃,你卻感覺有 40 ℃?氣象臺發布的氣溫到底怎麼來的?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南京國家基準氣候站,揭秘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手段。百葉箱測溫、草地溫度、地表溫度、探空氣球測溫 光是溫度測量就有好幾種!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每到夏天,有時就會聽到類似的疑問:大熱天,感覺地表溫度都能攤雞蛋了,為啥天氣預報才報30℃?走在大街上,為啥身上感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要高?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這對「雙胞胎」說起。預報溫度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後,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這就造成了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之間的差異。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王東勇:梅雨過後,我省上空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也就是單一的暖氣團控制,此時天氣表現為晴熱。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
-
上海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明確穿衣指導(圖)
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走在馬路上就像被放在烤爐上一樣,這天氣至少有40℃。」而讓不少市民無法理解的是,氣象臺給出當天的實況最高溫時往往只有37℃或38℃。昨天,在就上海高溫答記者問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談建國解釋,氣象臺現在預測的氣溫是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但他們將在兩年內推出體感溫度的預報,即人體所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 體感溫度:太陽直射下皮膚感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目前在國際上是個熱門話題,它涉及到超過150個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