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將播報「體感溫度」 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電 題:奧運會「體感溫度」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作者 陳靜思

  二00八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一位運動員起床後,伴隨他豐盛早餐的或許將是這樣的廣播,「當日溫度有點高,三十八攝氏度」,接著預報員還會報出:「您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將是……」這是奧運氣象預報的新項目——體感溫度。

  而在距離奧運會不到一年的今天,「防曬指數中等,建議塗擦SPF指數高於十五的防曬霜。感冒指數少發,各項氣象條件適宜,發生感冒機率較低。」北京東四環某公寓中的劉文花會根據這些決定今天穿什麼,是否帶傘、洗車、逛街。

  近年來,北京的天氣預報改變以往只有簡單數字的報法,加入多個關乎民眾生活細節的「元素」,讓天氣預報極富人性化和服務性。

  北京生活氣象指數預報已有晨練、登山、划船、釣魚、逛街等四十多種。而北京氣象局早在二00二年就提供了預約服務,包括月預報、周預報、雙休日預報、高速公路二十四小時預報等服務。

  「石景山遊樂園三十三度,八達嶺長城三十二度」,除了各城市和地區的天氣預報,旅遊景點亦被當作播報的對象,預報又進一步走向專業和細分。

  廣播和電視中,氣象預報員的播報口吻也開始發生變化,「今天白天,陽光下感覺酷熱。這周,悶熱天兒比較多,應注意防暑降溫……」北京電視臺每日的天氣預報讓人感覺溫暖、有人情味。

  據官方數字統計,北京今年一季度每日氣溫預報的準確率為百分之七十點四,超過百分之六十五的全國平均水平。但這一準確率仍然不能夠令民眾滿意,卻成為眾矢之的。

  改變了天氣預報的「報不報在我、準不準在天、信不信在你」,改變了天氣預報的刻板單一,氣象臺長們要做的是如何提高預報的精準度。

  北京奧運氣象服務讓氣象臺長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從八月一日開始,北京就針對「好運北京」奧運測試賽進行模擬演練。皮划艇賽場的氣象服務給出的不是風力級別,而是精確到風速。

  當運動員們站在二00八北京奧運會賽場時,場館每三小時一次的滾動天氣預報將讓他們對自己的「體溫」不再陌生,因為有首次推出的「體感溫度」,因為有感同身受的溫度關懷。而這些,更因為有中國日益親民的社會風貌。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8月9日夜,北京電閃雷鳴。視覺中國供圖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中國天氣網近日推出了6月全國高溫流派地圖,將高溫分成了「燒烤派」和「清蒸派」。那如何判斷到底是「燒烤派」,還是「清蒸派」呢?其實和溼度大小有直接的關係。「燒烤派」的最大特點是極端氣溫高、相對溼度小。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水分,然後還要置身於「烤箱」中「烤」。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
  • 香港天文臺為北京奧運提供定點定時惡劣天氣預報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二日電 題:香港天文臺為零八奧運「測風雲」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日漸臨近,香港天文臺十二日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說,天文臺將全力支援零八奧運的氣象服務,包括為北京奧運賽場提供定點定時的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以及「獨家」為香港風帆隊提供天氣資訊。
  • 天氣預報騙人?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a/20200817/c6a6e07218ca4c9fbc65f0c2928e5b10.shtml   江蘇省氣象臺已經連續發布了5天高溫橙色預警,全省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今天最高溫度達到了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今冬以來最強寒潮馬上到,北京體感溫度將低於-15℃
    今冬以來最強寒潮馬上到,北京體感溫度將低於-15℃ 2020-12-27 1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最低溫降至-13℃,體感溫度只會更低
    與此同時,28日至29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地還將有降雪、雨夾雪或雨轉雪。雨雪大風會使體感溫度比預報值更低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近年來,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是2016年1月下旬的那次「霸王級」寒潮過程。
  • 日華媒:從民眾角度出發 日天氣預報顯人性化
    有專家指出,氣溫預報確實低於城市居民體感溫度,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傳統意義上的天氣預報已經不能跟上城市擴張步伐和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未來亟待推出更精細化的預報。更加人性化的天氣預報廣受期待。  日本天氣預報的基本要素與中國並無太大差別,主要包括天氣、氣溫、降水概率等部分組成,更細緻一點的預報則包括穿衣指數、洗衣指數、洗車指數、帶傘指數、體感溫度指數等。
  • 北京發布高溫預警!北京本周體感溫度可達39℃
    29日,北京悶熱持續。監測顯示,29日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為34.3℃,相對溼度較高,因此體感溫度一度達到37℃,悶熱難耐。29日北京最小相對溼度達53%  本周北京炎熱依舊  本周,北京將繼續「蒸桑拿」。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然而「天氣預報說是30℃,但我感覺像是35℃」這樣的疑問仍然存在一些人心中為啥會差這麼多?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 北京體感溫度將會「徹骨寒」
    今天(1月5日)進入小寒節氣,北京也是一派寒冷的景象,今日最高氣溫僅-2℃,夜間最低氣溫-11℃;明後兩天,北京又將迎來新一股較強冷空氣,大風降溫天氣再度「來襲」,提醒市民做好防護工作。昨天,受弱冷空氣影響,北京風力較大,風寒效應顯著,夜間氣溫偏低。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   記者: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疑惑: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體感溫度達74℃ 人會「熟」嗎?
    伊朗體感溫度74℃?是真的!這個溫度同樣讓數據帝感到「惶恐」,連夜查詢了當地氣象數據,發現這個溫度確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