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顏昕

  【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楊貴名

  

  四因素影響體感溫度 預報溫度是參考依據

 

  記者: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疑惑: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因為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的影響:一是氣溫,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四是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體感溫度有如下幾個氣象要素組成(引自吳兌  鄧雪嬌編著的《環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

  

  其中輻射的影響影響更為複雜,其影響還與衣服的顏色、雲量的多少有關,有人總結出了輻射作用對體感溫度的修正關係式(經驗關係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為外衣吸熱能力,白色外衣約為20%,雜色外衣約為60%,黑色外衣約為90%;Mc為雲量係數,晴天為0.0,少云為0.3,多云為0.7,陰天為1.0;Ia為輻射增溫係數表。

  天氣預報的氣溫作為體感溫度的參考依據之一有著重要意義。氣象部門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舒適度指數、穿衣指數、紫外線指數和中暑指數等一系列從各個方面體現體感溫度的服務措施。由於自身身體條件和喜好不同,人體對溫度、相對溼度等感受也不同。社會公眾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參考氣象部門提供的指數合理安排生產與生活。

  

  圖中橫坐標為溫度,曲線為相對溼度,圖內自左至右,邊界線與雙線條、或雙線條之間所圍區域分別為冷、涼爽、舒適、暖和、熱、悶熱、很悶熱的區域。當相對溼度在90%以上時,即使溫度在25℃、甚至小於25℃時都屬於悶熱狀態;當溫度達到了40度時,即使相對溼度小於30%都屬於很悶熱狀態。
 

  北方三伏天裡蒸桑拿  南方桑拿年年蒸

  

  記者:同是高溫,北方與南方有所不同,南方更加潮溼,北方相對乾燥,人體感受也不同。

  楊貴名:平均而言,南方降水較北方多。同處高溫,溼度的大小成為了舒適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例如,在相同溫度下,北方相對溼度為50%的天氣,與南方相對溼度為70%的天氣,那麼南方要比北方難受得多。

  

  記者:身體不適,衣服不幹、、、、、、一系列的不利影響,不少人談桑拿天就色變。桑拿天在什麼時間段內出現?南方相對溼度較大,夏季溫度本身較高,桑拿天是否頻繁出現?

  楊貴名:北方只有在三伏天,如今年的7月19日到8月8日左右,大概一個月時間內,都有可能是桑拿天;南方每年從入夏起一直到初秋甚至中秋,都可能處於桑拿天狀態,持續時間非常長。

  桑拿天是舶來詞,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南方每年進入夏季後都處於桑拿天。因為桑拿天是溫度在29℃以上,溼度比較大的天氣。相對溼度超過80%,溫度大於29℃,人體只要進行日常的活動就會出汗,類似於洗桑拿浴,以此類推,隨著溫度增加,相對溼度可以減少,人體的感受仍然是桑拿天。

  

  簡單給出人體對氣溫、溼度的感覺情況(引自陳廷良主編的《現代運輸機航空氣象學》)

  

  記者:南方每年都蒸桑拿,主要取決於溫度與溼度,溼度與降水多寡有直接關係,為什麼溫度與降水的影響如此之大?

  楊貴名:溫度與降水不僅是影響人體健康,從整個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來看,溫度與降水是氣象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因子。不論是農業還是工業以及其他行業,這兩個因子都非常重要。溫度與降水是大氣科學的長期研究對象。因為,溫度研究是整個地球系統或全球氣溫的逐漸變化中最重要的特徵,不論平均溫度、最高溫度還是最低溫度都能夠反映出變化的特點。溫度與降水可以推斷出大氣的基本特徵,其他的特徵均可以推斷,例如風向、風速都是延伸。

  古代觀測天氣只觀測溫度與降水,抓住了這兩個最主要的因子,生產、生活便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

  

  35℃高溫的界定對生物圈意義重大

  

  記者:北方先後經歷了高溫與潮溼後,又迎來了高溫天氣。人們通常說的高溫天氣與氣象學上所界定的高溫有什麼不同?

  楊貴名: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高溫是指35℃及以上的溫度。氣象學上把距地面1.5米高度百葉箱所觀測到的35℃及以上溫度稱為高溫。

  百葉箱內測量的溫度與百葉箱外面的氣溫存在差異,如果百葉箱內是35℃,那麼百葉箱外的氣溫要略高一點,即接近正常人的體表溫度,一般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36.8℃左右,所以世界氣象組織將35℃定為高溫,也就是說與人體的舒適度有關係。

  將35℃定為高溫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如果氣溫高於35℃,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覺到非常難受,將高溫定為35℃是考慮了人體身體狀況。

  

  記者:為什麼百葉箱定距地面1.5米的高度?

  楊貴名:首先,1.5米是直立人平均呼吸高度,空氣通過呼吸進入人體,是人生存必備條件。百葉箱定1.5米的高度,觀測到直立人平均呼吸高度的氣溫對人的生存、發展有著重大現實和科研意義;其次,陸地上生物圈中的動、植物(除高大樹木等外)一般多在1.5米上下高度上生存與發展,1.5米高度氣溫的觀測對生物圈的生長、發育以及對其的研究有著不可忽略的價值;1.5米高度的氣溫是周圍一定範圍內的相對平均的,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氣溫。由於下墊面不同,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地方的地面溫度差異較大,可能相差20℃,甚至30℃。例如,湖北神農架氣象站(東經:110o40』,北緯:31o45』N,拔海高度:935.2米),2010年7月27日14時觀測氣溫與地表溫度氣溫相差18.4℃;2010年7月28日14時觀測:氣溫為30.4℃;地表溫度為39.2℃;最高氣溫為31.5℃,出現時間是13時28分;最高地表溫度為51.2℃,出現時間是13時25分。在盛夏季節地表溫度經常達到50℃、60℃。所以如水體、溼地與沙漠地表溫度相差30℃就屬正常現象、毫不奇怪了。

  出行時,不少市民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例如,有專家做過夏季中緯度草原地區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溫度日變化,結果為:凌晨(4~6時),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個溫度數值的差別不大,地面與400米處的差別最大為5℃;但到中午和午後(12~14時),地面與2米處的溫度差竟超過10℃。

  水、砂石、幹泥土、鋼鐵4種物質的熱容量是依次減小的,即當上述4種物質接受同樣的太陽輻射熱量,水就不容易熱起來,而鋼鐵就易熱,或者鋼鐵的溫度比水的溫度升高的多。這就是我們常常感覺到盛夏季節水泥地或路面、瀝青路面燙腳、鐵管子發燙的原因。

  由於地表狀況非常複雜,目前的氣象科技還不能做到對各種天氣狀況(晴天、少雲、多雲、陰)下、各種地表狀況的地面溫度的預報,給出1.5米高度的氣溫,以供大眾(甚至動物)根據這個氣溫的長期體驗和總結,來做好盛夏季節的防暑降溫和冬天的禦寒,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是這麼做的。

  (責任編輯:顏昕)

  
 

相關焦點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高溫來襲!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17日,中央氣象臺鳴響了今年首個高溫黃色預警。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高溫天氣的到來,意味著又到了能愉快喝冷飲、吃冰棍的季節。  據山西省氣象臺消息,6月25日、26日,我省局部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同樣是三十幾度的高溫,為啥有時覺得有絲絲涼意,有時卻感覺熱浪滾滾?6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高溫待機長+體感溫度高 合肥獲「雙料冠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今年的最高溫幾乎每天都排不上全國榜,但怎麼感覺今年合肥特別熱呢?」合肥市民小張這樣說道。小張的感覺沒錯,今年出梅以來,合肥持續高溫天氣,儘管最高氣溫並不顯眼,但是合肥市在7月下旬高溫待機時間長達72小時,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 南方大範圍高溫天氣持續 局地體感溫度可達45℃
    與此同時,高溫天氣也在南方蔓延,部分地區體感溫度甚至可達45℃。 資料圖:6月20日,貴州省黔西南州暴雨成災。圖為消防員抗洪救人。受強降雨天氣影響,江西鄱陽縣濱田水庫洩洪河堤出現堤身潰口;湖北蘄春張榜鎮最大降雨量達235毫米,道路和通訊線路被衝毀,與外界處於半失聯狀態;湖北麻城城區10多條主幹道,100多條街巷被淹,積水最深超過1米,部分井蓋被下水道中的水掀翻;四川瀘州道路中斷、渡口停航;安徽休寧多個村莊受淹。
  • 科普:持續高溫如何產生?體感溫度為何高於實測?
    目前我國還處於悶熱的中伏階段雖然還有幾天就到「立秋」時節但立秋之後天氣會不會逐漸轉涼這幾天持續的高溫天氣是如何產生的體感溫度和實況監測溫度是不是一回事兒中國氣象局的專家介紹,高溫是指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的天氣。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如果高溫天持續3天以上,就稱之為高溫熱浪。高溫天氣的形成往往離不開特定的天氣系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副熱帶高壓」系統。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區域,一般會影響氣流下沉。
  • 高溫累計72小時 體感溫度48℃ 合肥成「天然桑拿城」
    據中安在線報導   7月下旬,今年來最大規模的高溫過程席捲我國中東部,覆蓋範圍大、持續時間長、體感溫度高,根據氣象部門盤點,合肥近期高溫(≥35℃)時長累計達到了72個小時,而且體感溫度達到48℃,在省會級大城市裡拿了「雙冠」。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持續高溫如何產生?體感溫度為何高於實測?一起來科普
    &nbsp&nbsp&nbsp這幾天持續的高溫天氣是如何產生的&nbsp&nbsp&nbsp&nbsp體感溫度和實況監測溫度是不是一回事兒&nbsp&nbsp&nbsp&nbsp看視頻↓↓↓了解一下&nbsp&nbsp&nbsp&nbsp高溫天氣是如何形成的
  • 北京發布高溫預警!北京本周體感溫度可達39℃
    北京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30日16時通過千龍網發布:北京市氣象臺2018年07月30日16時發布高溫黃色預警信號,預計7月31日至8月3日,北京市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達35℃以上,體感悶熱,請注意防暑降溫。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體感溫度超45℃!高溫連續5天!南昌接下來一周……
    這些幾乎都對江西沒什麼影響告訴大家四個字晴熱依舊就在昨天江西省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來看看這是下午三點全國氣溫排行榜感覺要熱化了……南昌也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究竟有多熱呢看看這紅到發紫的體感溫度你就知道了而昨天
  • ...高溫緊隨而至-暴雨黃色預警 體感溫度 暴力 大暴雨 厄爾尼諾...
    由於暴雨頻繁出現在梅雨季中,我國一些省市已將暴雨列為判斷「典型梅雨」的因子,但在上海判斷是否入梅時,還沒有將暴雨算入標準,換句話說,目前這種頻繁出現暴雨的黃梅天,仍屬於非典型梅雨,但是梅雨中出現大雨、暴雨的天氣並不少見。  3問:今夏為何暴雨多?  從去年延續至今年的超強厄爾尼諾已在6月上旬宣告結束,前後持續21個月。
  • 體感溫度要比天氣預報「熱」2℃左右
    無獨有偶,市民夏先生6月中旬曾拿著溫度計在單位樓下測出了39℃的高溫,但當日氣象部門發布的最高溫為36℃多。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感覺,每到盛夏,體感溫度都要比氣象部門監測的溫度高很多。難道是氣象部門發布的氣溫「縮水」了?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王東勇:梅雨過後,我省上空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也就是單一的暖氣團控制,此時天氣表現為晴熱。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
  • 當體感溫度達74℃ 人會變熟嗎?
    近日,一則高溫報導「令人錯愕」:7月31日,伊朗某地體感溫度達到了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體感溫度是啥?雞蛋清在60℃以上能發生質變,那74℃的體感溫度,難道人也會變「熟」?儘管體感溫度不等於實際溫度,但廣東省氣象局專家表示,廣東連續高溫,多地破最高紀錄,仍然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