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未來10天雨量將趕上一個梅雨季 今年入梅又遇暴雨,松江雨最大現「看海」,本周三至本周六申城暫不衝擊高溫日
東方網6月21日消息:申城剛入梅,梅雨季的首場暴雨說來就來,連續第三年開梅遇暴雨,又讓申城西南一些地區看了「海」。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申城自6月1日入汛以來至20日,降水量已較常年顯著偏多1.3倍。未來10天,本市仍多強降水過程,累積雨量可達200-300毫米,堪比常年20多天整個梅雨季的平均雨量。
1問:這場暴雨有多大?
前天夜裡到昨天上午,上海中南部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19日20時至20日17時雨量統計顯示:松江站累積雨量最大達118.3毫米,閔行其次95.4毫米,徐家匯52.1毫米。自動站中,松江小崑山站最大124毫米。最大小時雨強57毫米,出現在浦東祝橋昨天2時-3時。
受強降水雲團影響,前天深夜申城開始普降大雨到暴雨。上海中心氣象臺昨天2時發布雷電黃色和暴雨黃色預警信號,3時50分更新暴雨黃色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5時和8時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11時11分更新暴雨橙色為暴雨黃色預警信號,18時53分「雙黃」預警解除。
受梅雨帶影響,上海昨天夜裡到今天中午仍有雷陣雨天氣,其中中部和南部地區累積雨量可達30-50毫米,一小時最大雨強25-35毫米,主要強降雨時段在昨天傍晚到今天早晨。
今天起隨著副高進一步北抬增強,梅雨帶也隨著北抬,21日-23日,申城剛好處於副高控制下,氣溫上升明顯,最高可達31℃-33℃,多分散性陣雨或雷雨,相對溼度較大,體感會覺得十分悶熱。
25日前後副高南落,梅雨帶位置向南重新調整,長江中下遊地區又將出現集中降水過程,26日-27日以及28日-29日申城將有兩次明顯降水過程。
2問:暴力黃梅正常嗎?
今年6月19日入梅,從夜裡至昨天遭遇強降水,與前兩年有些類似。2015年,申城6月15日入梅後,16日一場暴雨令部分道路「看海」,被稱為「開梅暴雨」。而2014年,也是一場大暴雨送申城入梅。雖然傳統上有著「開梅暴雨」的說法,意思是入梅時,會降下一場大暴雨,但本市氣象專家表示,這種情況比較隨機,沒有什麼規律。
過去,黃梅天給人的印象是連綿陰雨,而近年來黃梅天似乎變得有些「暴力」。以去年為例,從6月15日開始到7月12日結束,梅雨期長28天,其中暴雨或大暴雨過程分別出現在6月15日-16日、6月26日-28日、7月1日和7月11日。
由於暴雨頻繁出現在梅雨季中,我國一些省市已將暴雨列為判斷「典型梅雨」的因子,但在上海判斷是否入梅時,還沒有將暴雨算入標準,換句話說,目前這種頻繁出現暴雨的黃梅天,仍屬於非典型梅雨,但是梅雨中出現大雨、暴雨的天氣並不少見。
3問:今夏為何暴雨多?
從去年延續至今年的超強厄爾尼諾已在6月上旬宣告結束,前後持續21個月。此前,由於其間接影響,上海春季雨水較常年偏多。眼下雖然厄爾尼諾已經結束,它的影響卻仍在繼續。氣象部門表示,因為大氣對厄爾尼諾反應的滯後性,我國夏季天氣仍將表現出明顯異常,尤其是夏季梅雨和颱風將受到後續影響。
對我國來說,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南方秋季多雨,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我國上兩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長江中下遊一帶出現了洪澇或特大洪澇現象,今年汛期則可能出現不亞於1998年的特大洪水。
根據此前的汛期預報,上海今年6月1日-9月30日總雨量、達到35℃的高溫日數都將較常年偏多,盛夏突發性局地暴雨、雷雨大風、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出現的頻數也偏多。
4問:高溫緊隨而至?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預告,本周南方將迎來今年以來最大範圍、同時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高溫日數或達到10天以上。申城暴雨之後氣溫也有所上升。
此前,一張標註來源為「中國氣象頻道」的圖在網上熱傳,上面顯示22日申城的體感溫度將達到47℃,讓一些網友十分驚訝。不過記者注意到,此圖製作時對22日的最高氣溫預計是在36℃。但目前,這一數值已有所回調。本周三至本周六,申城氣溫在32℃-33℃,暫不衝擊高溫日。
不過一些網友仍然表示,47℃的體感溫度預報讓人匪夷所思,為什麼會比普通氣溫預報高出這麼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介紹,氣象部門預報的溫度和人們的體感溫度是兩個概念。氣象預報使用的是溫度計置於百葉箱中所測溫度,而百葉箱設置在空曠地帶草坪上,離地間隔1.5米,且周圍無樹木和高大建築物遮擋。這樣的氣象記錄受外界其他因素影響小,有利於統計分析和預報工作的進行。而人們的體感溫度,是指每個人和外界接觸感受的溫度,多方面因素都會對體感溫度產生影響。
張芳華表示,特別炎熱的中午,柏油馬路上測得的溫度可能50℃以上,但在通風、不直射,離地有高度的百葉箱中肯定測不到這樣的溫度。因此,氣象部門也開發了一些針對人們生活的專業預報服務項目,如體感溫度、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感冒指數等,作為氣溫預報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