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2020-12-06 中國天氣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很多因素影響體感溫度。圖片來源:網絡。 

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因為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的影響:一是氣溫,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四是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夏季外出時,不少朋友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例如,有專家做過夏季中緯度草原地區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溫度日變化,結果為:凌晨(4~6時),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個溫度數值的差別不大,地面與400米處的差別最大為5℃;但到中午和午後(12~14時),地面與兩米處的溫度差竟超過10℃。(來源:中國氣象網)

  

 

技術貼: 

體感溫度有如下幾個氣象要素組成(引自吳兌  鄧雪嬌編著的《環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

  

 

其中輻射的影響影響更為複雜,其影響還與衣服的顏色、雲量的多少有關,有人總結出了輻射作用對體感溫度的修正關係式(經驗關係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為外衣吸熱能力,白色外衣約為20%,雜色外衣約為60%,黑色外衣約為90%;Mc為雲量係數,晴天為0.0,少云為0.3,多云為0.7,陰天為1.0;Ia為輻射增溫係數表。

擴展閱讀 

管不住溫度但要管好溫度計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  

最近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下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為保護在高溫下作業的勞動者提供了更明確、具體的政策依據。對於這一文件,網上有人認為即便出現了高溫,氣象臺也不會報的,勞動者永遠也拿不到合理的補償。

對氣象臺遇到高溫不報的說法,顯然是一種誤解或想像,沒有任何根據。儘管氣象預報做不到100%準確,但預報員會努力去分析,儘量負責任地發布預報,並及時訂正。即使預報有誤差,發生的實況也是不難查詢的。

這與其他行業的工作類似,做任何事情,沒有人會願意在自己手中出次品。天氣預報準確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預報員能力的指標,報錯了會對公眾造成負面影響,對預報員自己也有弊無利。而且,衡量預報準確率有統一的客觀評價方法,不可能靠管住溫度計來調控。

但為什麼公眾對溫度預報的感受會出現差異呢?有其客觀原因。一是預報確實會出現誤差,按現在的天氣預報水平,24小時的氣溫預報出現一兩度的誤差並不少見,有時會更大些。二是溫度分布的差異性,同樣在一個地方,所處的具體位置不同,氣溫也會有較大差異。為了規範氣象觀測,氣象部門制定了統一標準,包括「觀測場四周必須空曠平坦」等。

預報員發布的溫度是以在這種觀測環境條件下、從百葉箱中觀測到的溫度為準。這就造成人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與規定環境中的溫度有一定差異,少則一兩度,多則三五度,甚至更高。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發展,強化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增大了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溫度的差異,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氣象臺發布溫度準確性的疑慮。

觀測到的溫度與人們感受到的溫度有差別,從公眾需要獲取準確信息的角度看,確實存在缺陷,應該考慮解決的辦法。實際上,氣象部門已開始探索化解這一矛盾的途徑。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增加觀測密度,在城市周圍和市內多設一些觀測點,將一個點的溫度改變為由多點構成的面溫度,提高溫度在某一區域分布的解析度。預報的結果不是以點帶面,而是分布在一定範圍內的多點溫度。這樣做,可以減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與預報溫度的差別,提高預報的真實性,人們也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在位置進行相對準確的判斷了。這樣相對精細的預報服務在許多地方已開始提供。

大自然中的溫度變化會遵循其內在的客觀規律,非人為所能干預,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作出監測和預報。氣象臺管不住溫度,但要管好溫度計。實際上,其他領域也有相通之處,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統計信息等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在「管好」上下功夫。

如果缺少科學、統一的標準和規則,或有了規則而執行不力,一方面會出現重大隱患和事故,同時也易引起公眾的誤解。如關於PM2.5監測準確性的爭論,就反映出類似的問題,監測的設備、方法、標準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監測設備所處的位置不同,差異也會很大。如果缺少以相同標準為依據的討論基礎,所出現的任何分歧就失去了判斷其真偽的意義。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僅是責任、態度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方法。將問題出現的原因及應對方法搞清楚,將真實情況和可能採取的解決措施講清楚,既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也更容易得到公眾的信任和理解

相關焦點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我省的天氣,被劃分到了「燒烤派」的區域。  預報的氣溫不等於體感溫度   然而,近期山西的小夥伴,卻分明感到了「清蒸派」的膚感。「天氣預報明明是32℃,怎麼卻有40℃的感覺。往年只有到八月份才開空調,這兩天卻忍不住開了空調。」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說我們不準因為你們老是分不清我們是「雙胞胎」預報溫度:我是哥哥體感溫度:我是弟弟你們認錯了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 天氣預報騙人?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上海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明確穿衣指導(圖)
    兩年內有望預報「體感溫度」  「走在馬路上就像被放在烤爐上一樣,這天氣至少有40℃。」而讓不少市民無法理解的是,氣象臺給出當天的實況最高溫時往往只有37℃或38℃。昨天,在就上海高溫答記者問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談建國解釋,氣象臺現在預測的氣溫是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但他們將在兩年內推出體感溫度的預報,即人體所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  體感溫度:太陽直射下皮膚感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目前在國際上是個熱門話題,它涉及到超過150個指數。
  • 氣溫預報不準?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對此,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解釋,氣象預報溫度與人體接受到的體感溫度並不是一回事兒,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專家解釋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乾爽。
  • 濟南:高溫高溼體感溫度不止35℃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 王曉迪)從8月10日開始,濟南的天兒一天比一天熱,濟南市啟動了高溫預警信號,但是大家總覺得體感溫度遠超預報的35℃。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北京奧運將播報「體感溫度」 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電 題:奧運會「體感溫度」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作者 陳靜思  二00八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一位運動員起床後,伴隨他豐盛早餐的或許將是這樣的廣播,「當日溫度有點高,三十八攝氏度」,接著預報員還會報出:「您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將是……」這是奧運氣象預報的新項目——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預報溫度為什麼總是和體感溫度不一樣?專家來解答
    紅網時刻9月20日訊(記者 張興莎)氣象上所說的「溫度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