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2021-01-20 杭州天氣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而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也稱體感氣候,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與氣溫之差。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氣溫30℃的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溼度在40%~50%左右,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然而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相對溼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體弱者甚至會出現中暑現象。一組實驗數據表明,在室溫25℃時,空氣溼度減小30%,人體體感溫度相差約1℃。
同樣,在低溫環境下,不同的溼度和風速也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寒冷感受。另外,不同顏色的外衣、天空雲量的多寡等因素,也會使人們對實際的環境溫度產生感覺上的差異。總之,人們對環境溫度的感覺是受到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來源:上海天氣網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近日的冷空氣南下,溫度降到十幾度還是挨得住的,然而下午一下雨,空氣溼度高,潮溼還格外陰冷,氣溫明明比早上高,然而早上還能瀟灑肆意,下午就只剩瑟瑟發抖。關鍵它不僅下雨還颳風,時時刻刻讓人活在被刺骨陰冷支配的恐懼下。為什麼同樣溫度,溼度變高就顯得格外冷呢?哪怕溫度變高了,高溼度下竟也覺得還不如低溫低溼暖和?——這個,就涉及到水寒效應了。
  • 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為什麼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那麼大?
  • 何立富:體感溫度主要對溼度敏感性最大
    何立富:體感溫度主要對溼度敏感性最大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8 13:29 來源: 中國政府網同樣是高溫,有些地區表現為乾熱狀態,有些地區則表現為溼度較大的悶熱天氣,針對這兩種情況公眾應該如何應對?為幫助公眾安全度夏,中國政府網與中國氣象網推出聯合訪談,由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解讀連日高溫影響並介紹防禦措施。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對此,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解釋,氣象預報溫度與人體接受到的體感溫度並不是一回事兒,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專家解釋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乾爽。
  •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如澳大利亞和日本,也把最高溫度35℃以上界定為高溫日;而美國東北部定義高溫為33℃以上,英國習慣把30℃以上界定為高溫,北歐一些國家的高溫「基準線」則只有28℃。雖然這兩天無錫的最高氣溫沒有突破高溫線,但體感溫度絲毫不遜色於高溫天,究其原因,「贏」在空氣溼度大,達到了80%。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對流傳的《不同溼度風速條件下的體感溫度》的質疑!
    通過比較和分析,雖然說這份資料在國外有它的實驗依據,但是我還是懷疑其準確性。並且,這份數據並未告訴我們它適用於哪一雞種的哪一日齡體重。   從數據變化來看。在風速和溼度呈線性變化的情況下,體感溫度的變化缺乏一定規律的曲線趨勢,因此,我們了解其因果關係,卻沒有專業人員提供風速、溼度、環境溫度、日齡對體感溫度的影響參數,更沒有人提供這些參數之間的函數關係。
  • 氣象專家:溼度大,體感溫度就低
    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3.6℃,最低溫度為-2.3℃,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3天,但在下旬的11天中,平均為9.3℃,最低溫度為-1.1℃,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  2013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4.7℃,最低溫度為-1.9℃,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下旬平均為8℃,最低溫度為1.5℃,沒有低於0℃以下的日數。
  • 德國造夢者將推體感落地扇 主打溫溼度體感控風
    中新網4月21日電 近日,德國新風品牌Dream Maker(造夢者)宣布將推出一款家用體感落地扇,與行業內主打溫度控風不同,該風扇主打溼度溫度體感控風,並將「自然風」進行了技術解構,造夢者體感落地扇FEEL FAN作為首家提出體感控風概念的智能風扇刷新了人們對於
  • 體感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2 模型建立       體感溫度反映的是人體對外界空氣溫度的一種感知,是感知外部環境冷熱程度的一種綜合反應,是一切測量和應用體感溫度的基礎。(℃)、T為空氣溫度(℃)、U 為空氣相對溼度(%)3模型的特徵規律       根據計算,氣溫在18℃附近,溼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最小,比舒適度指數的14.4℃略高。
  • 氣溫和體感溫度的區別
    我們常說的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並不代表人體對周圍環境的冷暖感知。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還要考慮很多因素,其中相對溼度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根據氣象部門的體感溫度公式,當氣溫為5℃時,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只有3.9℃,當溼度達到80%,體感溫度僅有1.9℃;如果溼度達到100%,體感溫度就接近0℃了。
  • 有一種冷是衣服再多,也還是冷|溫度|體感溫度|相對溼度|溼冷
    冷~是最近的溫度主角但冷也是分不同的有一種冷是身體熱乎乎衣服外冷冰冰的還有一種冷是衣服再多也還是冷~這是真冷啊~一場爭論由此而生我們北方的乾冷最冷。零下一、二度的零度左右的這麼來看北方是比南方冷但是影響我們對溫度的感受不僅僅是預報氣溫我們感受的溫度主要是體感溫度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相對溼度
  • 那是你的體感溫度在「搗鬼」-新華網
    人們會感受到這種差別,其實都是體感溫度在作祟。什麼是氣象溫度?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據報導,按照全球氣象組織統一規定的標準,氣象部門測定的溫度是放置在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距地面1.5米高,且要安放在防太陽直射、防風、防雨、通風的草坪上,它代表著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新思維養殖:如何正確把控雞舍溫、溼度和雞體感溫度
    雞舍的溫度和溼度是影響肉仔雞生長發育的兩個重要環境因素,溫、溼度的控制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肉雞的生長發育。這個季節有兩點是重點,一是室外溼度太低,二是室外溫度變化太大。    溼度是體感溫度的一個影響指標,溼度沒提高或者降低1%,體感溫度就出現0.2的溫差。    有些養殖人員往往會說,我的雞舍每天就0.3℃的溫差,雞群怎麼的呼吸道了?他們沒有計算這種錯誤操作對雞群體感溫度的影響。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夏季中午至午後(12~14時)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有四項四項主要影響因素溫度、溼度、風速、輻射一是溫度。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當氣溫摻了「水分」體感「增溫」可超20℃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