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那麼大?比如最近幾天的江南地區,都說最美人間四月天,然而儘管已是四月中下旬,最大的感受卻不是春風輕靈、春光明媚,而是颳風下雨的寒冷冬意,明明前一天仿佛進入初夏,第二天一下雨就又回到了冬天的尾巴,格外潮溼、陰冷。
近日的冷空氣南下,溫度降到十幾度還是挨得住的,然而下午一下雨,空氣溼度高,潮溼還格外陰冷,氣溫明明比早上高,然而早上還能瀟灑肆意,下午就只剩瑟瑟發抖。關鍵它不僅下雨還颳風,時時刻刻讓人活在被刺骨陰冷支配的恐懼下。為什麼同樣溫度,溼度變高就顯得格外冷呢?哪怕溫度變高了,高溼度下竟也覺得還不如低溫低溼暖和?——這個,就涉及到水寒效應了。
許多朋友對南方冬天最深的印象,大概是陰冷刺骨的溼冷,這種越溼越冷的現象,就是水寒效應的結果。
什麼是水寒效應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一般用來保暖的衣物,實際起保溫作用的並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纖維間的空氣:保暖性好的衣物會鎖住空氣,減緩纖維間的熱空氣和外界的冷空氣間的對流避免因此而帶走熱量。
水寒效應
我們常說南方溼冷,越溼越冷,用水寒效應來解釋就是:水汽不僅會把衣服上的暖空氣層排擠掉使其失去保溫作用,保溫層被破壞後,熱傳導作用會更快地從人體上吸收很多熱量;同時,水汽的蒸發作用會帶走更多的熱量,因此人會感覺到比實際要冷。
空氣水汽含量高,空氣分子的密度大,熱傳導能力就強,冰冷的水汽甚至水滴甚至滲透衣物直至皮膚——溫差大(水汽和皮膚、纖維等)、蒸發散熱強,這種接觸熱傳導散熱無時無刻帶走身體大量能量。這才是南方的冬天陰冷刺骨、穿再多也沒有用的原因。
因此,在南方,即使是冬季,若有必要,還是需要除溼機抽溼防潮以降低室內溼度。此外,空氣溼度高還會使衣物很難晾乾,乾衣物和被子都可能會受潮甚至發出潮味來,尤其是冬季的連續陰雨天最甚,也需要使用除溼機來輔助乾衣、保持室內乾爽;就算不說防潮,除溼機降低溼度之後起碼可以讓家裡不那麼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