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確把控肉雞雞舍溫度和溼度
雞舍的溫度和溼度是影響肉仔雞生長發育的兩個重要環境因素,溫、溼度的控制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肉雞的生長發育。
(一)雞舍溫度控制肉雞飼養前期個體小,絨毛稀,體溫調節能力差,對環境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因而要為其創造一個適宜的溫度環境。溫度是育雛階段最主要的要素。
肉仔雞在適宜溫度環境中,能獲得較高的成活率、增重速度和飼料報酬。究竟每次育雛的溫度是否合適,還要通過雛雞的動態表現來判定:
(1)溫度適宜時,雛雞在室內散布均勻、活潑好動、羽毛光順、緊貼體表,睡眠時較為安靜,吃食時爭先恐後。
(2)溫度太低時,雛雞就會出現低溫表現,雛雞擁擠於熱源附近或某角落,羽毛蓬鬆,精神萎頓,發出連續不斷的叫聲。這樣時間長了,容易引起雛雞感冒或被壓死。必須立即加溫,並驅散擠堆雛雞。
(3)溫度過高時,雛雞遠離熱源,展翅爬臥,張口喘氣,爭相喝水,飲水器內常常無水,絨毛卻溼了。時間長了,會使雛雞體質衰弱,生長受阻,甚至熱死。溫度過高時要逐漸降溫,但要注意,驟然降溫會引起感冒。
因此在肉仔雞的整個飼養期內都要注意對雞舍溫度的控制。可在舍內適當位置放置溫度計進行觀測,並採取一定措施進行降溫或升溫調節。如在炎熱季節,雞舍內氣溫較高時,可打開門、窗及通氣孔,開啟風扇或排風扇,加大舍內通風量,使舍內溫度降下來。必要時還可用冷水噴灑地面或採取在屋頂噴霧的措施進行降溫。
在寒冷季節,應加強雞舍保溫取暖工作,關閉門窗,在舍內用火爐、煙道、暖氣或紅外線燈取暖,但同時要考慮適當的通風換氣,避免誘發呼吸道疾病、腹水症候群等,或發生窒息、中毒。另外在建造雞舍時,屋頂、牆壁要用隔熱保溫性能好的材料,這對雞舍的防寒和防暑都非常重要。
(二)雞舍溼度控制一般情況下,相對溼度對雞群的影響並不太大,以保持乾燥為宜,可以防止細菌繁殖和感染,但相對溼度不宜低於40%。育雛前2周應保持在60%--70%,以後在50%--60%。在育雛初期過於乾燥時,可適當用水噴灑地面或四周牆壁,也可在熱源上放水盆蒸發水汽,以增加舍內溼度。
隨著肉仔雞日齡增加,採食量、飲水量、呼吸量及排洩量與日俱增,舍內溼度逐漸增大,特別是在多雨季節,很容易發生溼度過大的情況,常用的防潮措施主要有:及時清除舍內潮溼的糞便和墊料,增加舍內的通風換氣量,在雞舍地面鋪設防潮層,避免飲水系統漏水等。
二、如何確認雞舍溫度與雞的體感溫度
規模化雞場通風,要講究「度」,通風量小了,長期積累型「熱感冒」也叫積累型呼吸道。通風大了,雞群的體感溫度快速下降,就叫冷感冒,也叫快速型應激型呼吸道。
通風量正確,進風的方式不對,雞群同樣產生呼吸道。方式不對,主要是單位時間進風量不對造成的。這個季節有兩點是重點,一是室外溼度太低,二是室外溫度變化太大。
溼度是體感溫度的一個影響指標,溼度沒提高或者降低1%,體感溫度就出現0.2的溫差。
有些養殖人員往往會說,我的雞舍每天就0.3℃的溫差,雞群怎麼的呼吸道了?他們沒有計算這種錯誤操作對雞群體感溫度的影響。
所以,我有時問養殖人員,室外溫度重要還是室內溫度重要,他們告訴我室內溫度重要。他們沒有辯證的去思考問題,因為雞舍的設計核心,就是把室外的溫度和溼度通過一個動力作用,調整成適合雞群生長的溫度和溼度,室外溫度和溼度是原料,室內溫度和溼度是成品,製造設備就是雞舍的鍋爐,風機,溼簾,和密封的空間,用動力調整,說白了,是製造設備開錯了。
就是與溫度有關係,溫度降低,體感溫度就降低,這是所有的養殖人員都懂的。
就是和風速有關係,比例關係,看通風函數表,要讀懂隱藏的內容,在課堂上比較好講。
就是溼度有關係,溼度每提升或降低1%,體感溫度就出現0.1到0.2的體感溫度溫差,根據你的雞群大小有關係。
就是和雞舍的壓差有關係,長期高負壓,雞群的體感溫度也有變化,特別是在夏季,高負壓,雞群會極度不適應。冬季,高負壓通風時間超過周期的75%雞群的採食量也降低。
就是雞群的體質,相同天數的雞群,體質不同,體感溫度也不同,所以體質差的,要做相應的調整,相信大家都明白。
養殖技術專業網,僅供大家參考,轉載定要註明,尊重作者和翻譯者的勞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