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2020-11-22 廣州本地寶

  ▲流花湖夕陽。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看圖漲姿勢↓↓

  氣溫35℃ 體感溫度45℃!

  昨天起進入夏至節氣,在「燒烤模式」下,廣州的最高氣溫將達35℃以上,體感溫度更是有可能達到45℃左右!本周高溫天氣會連續「暴擊」,直到下周才能有所緩解。

  夏至開啟「燒烤模式」 廣州溼度大體感溫度增幅明顯

  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昨天起進入夏至節氣,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從氣象資料來看,我國許多城市的歷史氣溫極值都出現在夏至以後。

  據悉,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表報告稱,5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5.67℃,較20世紀平均值高0.87℃,是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連續13個月刷新紀錄,是史上為期最長。除了美國,中美洲、南美、北歐和亞洲等全球各地,都出現比以往更高溫的天氣,預料今年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看起來,6月延續了5月的高溫勢頭。昨天廣東共有37個市縣出現了35℃及以上的高溫天氣,梅州市大埔縣錄得全省最高氣溫36.9℃,截至17時全省大部分市縣(區)都已經發布了高溫黃色預警信號。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隨著降雨停歇,江南、華南等地的暑氣漸盛,炎熱進一步升級,南方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大範圍、同時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高溫天數可能達10天以上。上海、廣州、杭州、長沙、南昌、福州等主要城市的最高氣溫都將達35℃以上。由於溼度較大,體感溫度將直奔40℃以上,甚至超過45℃。以昨天為例,上述城市人們體感溫度能達到45℃左右。

  桑拿天溼度大 體感溫度更高

  要命的是,人們實際感受到的氣溫,比氣象監測的氣溫還要高出一截。氣象部門提出過綜合考慮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影響的炎熱指數概念。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越明顯。

  在這幾天,廣州都是溫度和溼度「雙高」、不折不扣的桑拿天。根據我國氣象部門制定的標準,日最高氣溫高於32℃,並且平均相對溼度達到80%的日子,就算是桑拿天。這類天氣出現,是由於副熱帶高壓和大陸暖高壓合併,形成一個強大的暖性高壓,而底層又缺乏冷空氣活動,使得空氣溼度很大,呈現悶熱天氣。桑拿天氣溫高,近地面空氣受熱之後膨脹上升,造成地表空氣稀薄,人體呼吸次數增加,產生心慌悶熱感。而天氣炎熱又導致蒸發加大,空氣中水汽增加,致使人體內的汗不容易排出,皮膚表面總是黏黏的。

  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

  氣象專家解釋說,我們平時感受到的熱其實不是太陽直接照射的,而是地面反射給大氣的,因為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近地面是我們的直接熱源,夏至日的時候雖然地面吸收了很多熱量,不過等到它完全釋放出來需要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

  大氣層對於太陽輻射的熱量來說,是進來暢通無阻,出去卻很慢。這使得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到了晚上,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如此一來,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於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

  夏至日,北半球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熱量的確最多,但卻不是最熱。此後,北半球每天接收到的熱量超過散失的熱量,日平均溫度繼續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從多年平均氣溫看,5月或5月的中下旬到9月都是廣州的夏季,均可能出現35℃以上的高溫。三伏天的平均最高氣溫在32.7℃到32.9℃之間,更是熱中之熱。當然,整個七、八月都是廣東最熱的一段時間,這兩個月裡出現高溫的日數佔全年高溫日數的69%以上。

  防暑小貼士

  運動:夏至時節,人們不宜過度運動,並應儘量避免在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在此特別提醒老年人,傍晚外出鍛鍊不要太早,應多選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穿衣:穿淺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服最為透氣。

  飲食:要喝溫開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可以喝一些淡鹽水。

  多吃各種瓜類,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絲瓜解暑祛風、化痰涼血;苦瓜祛暑清心;黃瓜中的纖維素可以排出腸道中腐敗的食物,降低膽固醇;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止痛。

  多吃涼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蘆筍等。

  多吃苦味菜,有利於洩暑熱。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筍都是防暑的上乘食品。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而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也稱體感氣候,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與氣溫之差。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什麼是風寒效應和水寒效應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一般用來保暖的衣物,實際起保溫作用的並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纖維間的空氣:保暖性好的衣物會鎖住空氣,減緩纖維間的熱空氣和外界的冷空氣間的對流避免因此而帶走熱量。而風寒效應和水寒效應就是從這層薄薄的空氣下手,影響我們的體感溫度。
  • 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為什麼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那麼大?
  • 何立富:體感溫度主要對溼度敏感性最大
    何立富:體感溫度主要對溼度敏感性最大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8 13:29 來源: 中國政府網對人們生產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同樣是高溫,有些地區表現為乾熱狀態,有些地區則表現為溼度較大的悶熱天氣,針對這兩種情況公眾應該如何應對?為幫助公眾安全度夏,中國政府網與中國氣象網推出聯合訪談,由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解讀連日高溫影響並介紹防禦措施。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新思維養殖:如何正確把控雞舍溫、溼度和雞體感溫度
    雞舍的溫度和溼度是影響肉仔雞生長發育的兩個重要環境因素,溫、溼度的控制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肉雞的生長發育。這個季節有兩點是重點,一是室外溼度太低,二是室外溫度變化太大。    溼度是體感溫度的一個影響指標,溼度沒提高或者降低1%,體感溫度就出現0.2的溫差。    有些養殖人員往往會說,我的雞舍每天就0.3℃的溫差,雞群怎麼的呼吸道了?他們沒有計算這種錯誤操作對雞群體感溫度的影響。
  • 氣溫和體感溫度的區別
    我們常說的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並不代表人體對周圍環境的冷暖感知。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還要考慮很多因素,其中相對溼度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根據氣象部門的體感溫度公式,當氣溫為5℃時,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只有3.9℃,當溼度達到80%,體感溫度僅有1.9℃;如果溼度達到100%,體感溫度就接近0℃了。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對流傳的《不同溼度風速條件下的體感溫度》的質疑!
    >
  • 體感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2 模型建立       體感溫度反映的是人體對外界空氣溫度的一種感知,是感知外部環境冷熱程度的一種綜合反應,是一切測量和應用體感溫度的基礎。學者朱瑞兆(1987年)也提出氣溫18℃為人類工作和維持健康的最理想氣溫;包括對服裝穿著多少影響是最小的和最不受影響的;各種國際中室內溫度18℃是人體舒適的低限。高於18℃,因影響汗液蒸發等,溼度增大有增溫作用;低於18℃,因影響服裝和空氣對熱傳輸有降溫作用[1]。與炎熱指數比,在適溫附近,略有調小,在高溫危險範圍(體感溫度36℃以上),與炎熱指數非常吻合(誤差小於0.5℃)。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中國天氣網近日推出了6月全國高溫流派地圖,將高溫分成了「燒烤派」和「清蒸派」。那如何判斷到底是「燒烤派」,還是「清蒸派」呢?其實和溼度大小有直接的關係。「燒烤派」的最大特點是極端氣溫高、相對溼度小。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水分,然後還要置身於「烤箱」中「烤」。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
  • 那是你的體感溫度在「搗鬼」-新華網
    人們會感受到這種差別,其實都是體感溫度在作祟。什麼是氣象溫度?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據報導,按照全球氣象組織統一規定的標準,氣象部門測定的溫度是放置在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距地面1.5米高,且要安放在防太陽直射、防風、防雨、通風的草坪上,它代表著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對此,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解釋,氣象預報溫度與人體接受到的體感溫度並不是一回事兒,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專家解釋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乾爽。
  • 人民日報新知:來,算一算體感溫度
    但是,颳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   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天氣冷,氣溫比體溫低,這時候身體在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為你加熱小氣層,所以小氣層的溫度是比氣溫略高、而比體溫略低的。
  •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和前天的首個高溫日相比,昨天天空雲系多,氣溫沒有直衝衝往上升,但午後1點,最高也近34℃了,稍微一動就汗流浹背,如果不呆在空調間,還是有些悶熱難耐。事實上,高溫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世界各地沒有統一標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氣象部門通常會依據本地的氣候狀況來制定高溫提示或預警的標準。
  • 氣象專家:溼度大,體感溫度就低
    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3.6℃,最低溫度為-2.3℃,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3天,但在下旬的11天中,平均為9.3℃,最低溫度為-1.1℃,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  2013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4.7℃,最低溫度為-1.9℃,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下旬平均為8℃,最低溫度為1.5℃,沒有低於0℃以下的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