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們迎來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高溫天氣的到來,意味著又到了能愉快喝冷飲、吃冰棍的季節。
據山西省氣象臺消息,6月25日、26日,我省局部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同樣是三十幾度的高溫,為啥有時覺得有絲絲涼意,有時卻感覺熱浪滾滾?6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山西被劃入「燒烤派」
同樣是熱,全國各地的感受卻不同。
中國天氣網近日推出了6月全國高溫流派地圖,將高溫分成了「燒烤派」和「清蒸派」。那如何判斷到底是「燒烤派」,還是「清蒸派」呢?其實和溼度大小有直接的關係。「燒烤派」的最大特點是極端氣溫高、相對溼度小。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水分,然後還要置身於「烤箱」中「烤」。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我省的天氣,被劃分到了「燒烤派」的區域。
預報的氣溫不等於體感溫度
然而,近期山西的小夥伴,卻分明感到了「清蒸派」的膚感。「天氣預報明明是32℃,怎麼卻有40℃的感覺。往年只有到八月份才開空調,這兩天卻忍不住開了空調。」這兩天,身處相對涼爽的太原,還是有小夥伴這樣吐槽。
其實,小夥伴們的感覺還真沒錯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同樣溫度下,不同溼度、風力、太陽照射條件下,你感受到的熱度差距其實非常大。
簡單地說,天氣預報的溫度決定了一個基調,是熱還是涼。溫度恆定的情況下,溼度越大,體感溫度越高。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空氣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但仍會感覺比較乾爽。而太陽直接照射到人身上會使人體溫度升高,如果在樹蔭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人的體感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
汛期氣候形勢依然嚴峻
那接下來,山西的夏季天氣會有啥「走勢」呢?
受海洋、陸面等外強迫因子影響,夏季副高偏強偏西偏南,季風偏弱,山西省氣候中心預測:預計2019年夏季(6—8月),全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少1—3成,僅北部少部分地區可能略偏多;全省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0—1℃。今年汛期,我省降水明顯集中、時空分布不均,出現局部暴雨洪澇和階段性旱象的可能性較大,尤需關注。
另外,由於今年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預計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熱力條件較好,易觸發局地暴雨、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總體看來,我省今年汛期天氣氣候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出現旱澇並存、旱澇急轉、局地較大洪澇的可能性仍大。結合山西特殊的地形和地質特點,仍需重點關注和防範局地突發性、短歷時強降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風險。
防暑降溫「躲」是關鍵
其實,不管我們所處的高溫是什麼流派,做好防暑降溫就是對它最好的「抵抗」。那麼,氣溫升到多少度需要防暑?
據生物學家研究,從人對高溫的反應情況來說,30℃左右是人體最佳感覺的溫度,因為這個溫度不勞汗腺散熱,也無須衣著保溫。氣溫到了33℃,「人體」空調——汗腺開始啟動。到了35℃,人體淺靜脈擴張,皮膚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這個溫度也是啟用室內空調的起始溫度。到了36℃,人體便會通過蒸發汗水散熱,進行「自我冷卻」,此時,一定要注意補充含鹽、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飲料,以防電解質紊亂,同時還應採用其他降溫措施。一旦氣溫升到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
對抗高溫,最有效的防暑措施就是「躲」。在光照最強、溫度最高的中午時段,最好躲在家裡。如果一定要出門,應儘量選擇在10時之前或者16時之後,外出時各種花式防曬裝備可以盡情用起來。
同時,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這種天氣為「夏雨隔田坎」。
夏至過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此外,因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會隨之增加,要記得大量補水。
山西晚報記者 郭衛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