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溫度-1°C,體感溫度-20°C,這就是魔法攻擊嗎?

2021-01-16 SME科技故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科普博覽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雖然最低氣溫在-13℃左右,但體感溫度卻在-20℃以下。

 

天氣預報的溫度,和「你感覺到的溫度」為什麼不一樣?是感覺欺騙了你,還是……氣象臺報錯了?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受人為幹擾越少越好,受自然環境中除氣溫外的其他因素的幹擾越少越好。為此,世界氣象組織統一制定了標準,即氣象部門的測溫溫度表要放置在百葉箱裡,距地面1.5米高,而百葉箱要放在空曠的草坪上。下圖中這個白色的箱子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見過,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百葉箱」。氣象臺使用的「溫度」,指的就是它裡面溫度計測出來的空氣溫度。百葉箱一般位於氣象站觀測場內,而按照我國《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規定,觀測場四周必須空曠平坦,一般氣象站觀測場周邊30米內禁止修建公路、種植高度1米以上植物,1000米內不許修建建築物、構築物等等,這些都較好地避免了人為因素對觀測場中氣溫等要素的測定。第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顏色。由圖中也可以看出,百葉箱從頭到腳一身白,白色不易吸熱,投射到百葉箱上的陽光大多數會被反射,減少了陽光對箱內儀器的幹擾。第二個特殊之處是百葉窗。之所以叫百葉箱,是因為它四周都有百葉窗,根據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規範》,箱壁有兩排百葉條,與水平面的夾角約為45°,呈「人」字形。這樣的結構,使得百葉箱內具有很好的通風性能,也可以使箱內儀器免受風吹日曬雨淋之苦。第三個特殊之處是朝向。百葉箱的門朝北開,是因為我國處在北半球,朝北開可以防止觀測、記錄時陽光直接照射箱內的溫度表等儀器,對儀器觀測結果造成影響。由此可見,氣象部門的溫度是一種更純粹的溫度,是排除了各種幹擾之後的自然狀態之下的空氣溫度。 接下來說說「你感受到的溫度」,它的學名叫做體感溫度。體感溫度重在「感」,即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體皮膚的溫度。我們知道,外界的環境千差萬別,人的感覺很難屏蔽外界的幹擾。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下面就簡單分析下風速、日照和溼度等因素對體感溫度的影響。如果在熱天吹一吹風扇,會感覺很涼快。這就是風速對體感溫度的影響,一定的風速會使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也會感覺比較乾爽。所以,正常情況下,風速越大,體感溫度越低。在烈日下暴曬,與在樹蔭涼棚下乘涼,兩者的體驗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就體現了光照對體感溫度的影響。太陽直接照射到人身上會使人體溫度升高,一般情況下,陰天與晴天,人的體感溫度可以相差4~6℃,甚至更大。體感溫度還與相對溼度有關,較熱的時候,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夏季經常會遇到的「桑拿天」就是「高溫+高溼」的產物。由於我國南方溼度較大,所以同等氣溫條件下,身處南方常常會比身處北方感覺更熱。天氣預報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剔除各種人為和其他自然因素幹擾情況下的自然狀態的空氣溫度;而我們所感受到的溫度是在天氣預報溫度的基礎上,再疊加溼度、風速、日照、衣著甚至心情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的體感溫度。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尤其是測溫的環境不同。

相關焦點

  • 魔法攻擊還是物理攻擊?基礎裝備還是附加裝備?原來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魔法攻擊還是物理攻擊?基礎裝備還是附加裝備?原來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然而,很多曾經感受過南北方冬天的人都覺得,在同樣的大氣探測溫度下,南方要冷於北方。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體感溫度,是人通過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感受,因其他與氣候相關的狀況,使空氣和人體之間的熱對流受到影響,從而使人感覺的溫度與實際有差別,因此又名表觀氣溫或是感覺溫度,受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溼冷魔法」繼續攻擊,江蘇體感溫度最低1.4℃
    11月26日起,氣溫會有1℃到2℃的小幅回升,但是風力加大,依舊要注意防風防寒。大家都在盼望著天氣轉好,那要等到28日。 連續陰雨加持,溼冷感加劇 昨天早晨,南京雨霧朦朧,能見度不佳。冷冽的風加上淅淅瀝瀝的雨,體感溼冷。上午轉為陰天,但到了中午和下午,雨水越下越大,連綿不斷。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 氣溫和體感溫度的區別
    我們常說的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並不代表人體對周圍環境的冷暖感知。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還要考慮很多因素,其中相對溼度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根據氣象部門的體感溫度公式,當氣溫為5℃時,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只有3.9℃,當溼度達到80%,體感溫度僅有1.9℃;如果溼度達到100%,體感溫度就接近0℃了。
  •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原標題: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溼度、風對體感溫度影響大 廣州日報訊 (記者葉卡斯)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體感溫度達74℃ 人會「熟」嗎?
    伊朗體感溫度74℃?是真的!這個溫度同樣讓數據帝感到「惶恐」,連夜查詢了當地氣象數據,發現這個溫度確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 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c6a6e07218ca4c9fbc65f0c2928e5b10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般用來保暖的衣物,實際起保溫作用的並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纖維間的空氣:保暖性好的衣物會鎖住空氣,減緩纖維間的熱空氣和外界的冷空氣間的對流避免因此而帶走熱量。而風寒效應和水寒效應就是從這層薄薄的空氣下手,影響我們的體感溫度。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王東勇:梅雨過後,我省上空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也就是單一的暖氣團控制,此時天氣表現為晴熱。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當體感溫度達74℃ 人會變熟嗎?
    近日,一則高溫報導「令人錯愕」:7月31日,伊朗某地體感溫度達到了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體感溫度是啥?雞蛋清在60℃以上能發生質變,那74℃的體感溫度,難道人也會變「熟」?儘管體感溫度不等於實際溫度,但廣東省氣象局專家表示,廣東連續高溫,多地破最高紀錄,仍然值得警惕。
  •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不過,這還只是「熱身」,一大波高溫正在「候場」,下周后半段,無錫將進入一年最火熱的三伏天,滾滾熱浪正在奔襲而來。和前天的首個高溫日相比,昨天天空雲系多,氣溫沒有直衝衝往上升,但午後1點,最高也近34℃了,稍微一動就汗流浹背,如果不呆在空調間,還是有些悶熱難耐。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而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也稱體感氣候,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與氣溫之差。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體感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因為體感溫度能比較綜合、直觀地反映人們身體感知外界的冷暖程度,進一步反映出人體舒適程度[1]。準確地測算體感溫度,不僅為合理評價氣候及其變化的健康效應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也是各種溫室自動化調控重要依據,在預防醫學、養生保健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濟南:高溫高溼體感溫度不止35℃
    其實這主要是溼度大的原因,溼度大的情況下,體感溫度也會隨之升高。酷暑難挨,泉水浴場成為人們消暑好去處(資料片) 記者 陳建偉 實習生 韓文濤 攝  昨日濟南最大溼度接近90%,最高溫34.6℃,但是大家總感覺溫度要遠遠超出這個數值,其實這就是大家的感知和實際空氣中溫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