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家安東尼用「不可思議」來形容日前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所觀測到的溫度,7月31日,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這個溫度同樣讓數據帝感到「惶恐」,連夜查詢了當地氣象數據,發現這個溫度確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
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美國NOAA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提出了炎熱指數的概念。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溼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而在同樣的相對溼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溼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伊朗的例子就是如此,當天,當地實際氣溫達到46℃,相對溼度47%,體感溫度便飆升至74℃。而在相同的溼度下,如果實際氣溫只有40℃,體感溫度也不會超過55℃。可見,夏季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夏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溼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也是把雙刃劍,當氣溫低於15℃的時候,相對溼度越大,感覺會越冷,南方的童鞋可以回憶下冬季裡溼冷天氣的「魔法攻擊」。
此外,上面的體感溫度,其實僅僅考慮了相對溼度,而「風」也是一個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子。不過,不管是對於高溫還是低溫,風都是一個「減分項」。
據說雞蛋清在60℃左右就會發生變性,那人在74℃的環境裡豈不是要「熟了」?
首先,體感溫度≠實際溫度,74℃的體感溫度只是美國NOAA綜合考量了溫度和溼度後推算出的數值,並不是實際氣溫。也就是說,即使身在伊朗,但你身上的那些「蛋白質」實際感受的溫度還沒有這麼恐怖。
其次,人作為有機的生命體,在應對高溫時,體溫可以靠排汗等機能進行有效散熱調節,以維持人體的恆溫環境。
當地時間8月2日,熱浪侵襲伊朗德黑蘭,一名街頭小販直接將水澆在臉上來降溫。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在這樣的極端高溫下是安全的,人體散熱的功能會隨著溫度、溼度的升高而減弱甚至喪失。相關研究顯示,41℃的氣溫已是嚴重危及生命的溫度。此時,人體排汗、呼吸、血液循環等一切能參與降溫的器官,在開足馬力後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狀態。換句話說,極端高溫之下,人通常是還沒等「變熟」,已被「熱死」。
有數據顯示,當氣溫達到45℃,人體平均皮膚溫度會升高至37.6℃,而如果人體溫超過42℃,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就會發生嚴重紊亂,體內蛋白質可能變性、凝固,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於人的肉體來說,40℃的體溫是危險的信號,42℃則會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是死亡。
當天,伊朗的實際氣溫達到了46℃,雖然目前沒有數據顯示人的體溫在這樣的環境下多久會升高至42℃,但其危險程度已不需要實驗來證實。據媒體報導,在高溫席捲下中東國家,由於部分地區的公共汽車上沒有空調,一些工人在乘車上班途中中暑倒下,更有人因此身亡。
目前,我國中東部也在遭遇著大範圍高溫天氣,江蘇、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的高溫已經持續了5天左右。
預計未來一周,包括上述地區在內的中東部的大範圍高溫仍將持續。其中,未來三天,黃淮南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華南東部及四川盆地東部等地將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
上述地區不僅氣溫高,而且相對溼度大,一天之中最熱的時候相對溼度都在40%以上,不少地方更是高達60%-70%,悶熱難耐,如同「蒸桑拿」;而且日最低氣溫也在27~28℃左右,體感溫度更高。(編輯:老貓)
中國天氣網是中國氣象局發布權威預報預警信息、傳播氣象科技知識的核心門戶網站,擁有全球上萬個站點的氣象預報數據、訓練有素的氣象分析師團隊。
在這裡你可以查詢15天天氣預報,定製專屬服務產品,遍覽全球天氣事件,追蹤災害現場報導,欣賞高清震撼美圖,獲取豐富有趣的氣象科普知識。
感謝卅貓指出圖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