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生生不息團隊 黨以凡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
中國氣象臺發布最新高溫預警黃色預警,京津冀等地氣溫直破35℃!不知北方的小夥伴們是否感受到了滾滾熱浪!
不過,現在雖說是有35℃+,比起七八月份的桑拿天,好像又沒那麼悶熱,到底是天氣預報出了問題,還是我們感知有偏差?——從科學角度來看,感覺上的溫度與實際溫度確實不同,從太陽地走向一片樹蔭都會有驚人的體感溫差,所以不能全賴天氣預報。
那麼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的差別是否有科學依據?掌握了個中規律是否能幫天氣預報員「洗白」?下面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體感溫度是啥?
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
現在,再來說說我們感受到的「溫度」,它的學名叫做體感溫度(Felt Air Temperature)。體感溫度重在「感」,即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體皮膚的溫度。
我們知道,外界的環境千差萬別,人的感覺很難屏蔽外界的幹擾。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可以認為「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但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體感溫度VS實際溫度&溼度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出過「炎熱指數」的概念,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儘管這是美國「標準」,在中國可能「水土不服」,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美國NOAA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提出了炎熱指數的概念。
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溼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而在同樣的相對溼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溼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伊朗的例子就是如此,當天,當地實際氣溫達到46℃,相對溼度47%,體感溫度便飆升至74℃。而在相同的溼度下,如果實際氣溫只有40℃,體感溫度也不會超過55℃。可見,夏季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影響體感溫度的其他因素
不過,影響體感溫度的因素不僅僅是相對溼度,上文提到74℃的體感溫度只是美國NOAA綜合考量了溫度和溼度後推算出的數值,並不是實際氣溫。也就是說,即使身在伊朗,但你身上的那些「蛋白質」實際感受的溫度還沒有這麼恐怖。影響體感溫度的其他因素有:
影響體感溫度的因素.gif(來源網絡)
1. 反應時間因素:外界環境溫度感覺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會讓身體感覺到環境溫度的變化,進而作出體溫自我調節的過程,這中間存在一個時間差
2. 風力因素:有分析發現在風力級數為四級的時候,體感溫度有一個向下的波動。
3. 客觀原因:如上文提到的溼度因素等,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4. 心理因素:人的心情也能讓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感覺不相符。
此外,人作為有機的生命體,在應對高溫時,體溫可以靠排汗等機能進行有效散熱調節,以維持人體的恆溫環境。
可見,空氣裡的水分、穿衣服的顏色、長度、是否有風、是否在水邊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們對溫度感知的因素,所以現在雖說有著跟三伏天一樣的溫度,卻沒有三伏天那般令人難以忍受,看來是外界因素和體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不過,就算未到桑拿天,高溫還是很強烈的,所以防護措施不能少,文末給小夥伴們奉上高溫應對技能,希望小夥伴們及時get:
1.穿著:最好選擇易吸汗、寬鬆、透氣的衣服,注意勤洗勤換;
2.飲食:適量飲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過度吃冷飲,飯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飯。
3.起居: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渾身大汗時,不要立即衝涼;電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長時間吹,進出空調房間注意適應室內外溫差。
4.出行:儘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若外出,應採取必要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並帶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藥品。儘量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注意到陰涼處休息。
願大家清涼一夏!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