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這炎炎夏日,30℃左右的時候,有人覺得很熱,但是在春秋的30℃下卻並不覺得那麼悶熱了,這是怎麼回事?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現在再來說說我們感受到的「溫度」,它的學名叫做體感溫度,體感溫度重在「感」,即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體皮膚的溫度。
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氣溫是在觀測場中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中的溫度表上測得的。
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甚至於從太陽下走向一片樹蔭都會有驚人的體感溫差。
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
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
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夏季外出時,不少朋友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
而且體感溫度、實際溫度和溼度關係很密切。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出過「炎熱指數」的概念,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
總之,空氣裡的水分、穿衣服的顏色、長度、是否有風、是否在水邊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們對溫度感知的因素,所以現在雖說有著跟三伏天一樣的溫度,卻沒有三伏天那般令人難以忍受,看來是外界因素和體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夏季防護措施不能少:
穿著:最好選擇易吸汗、寬鬆、透氣的衣服,注意勤洗勤換;
飲食:適量飲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過度吃冷飲,飯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飯。
起居: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渾身大汗時,不要立即衝涼;電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長時間吹,進出空調房間注意適應室內外溫差。
出行:儘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若外出,應採取必要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並帶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藥品。儘量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注意到陰涼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