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陽光直射,空氣中溫度驟然升高,不適感襲來。但是,和高溫一起組CP(組合)來搞事情的,還有一個空氣溼度。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專家吳英表示,在氣象要素中,對人體舒適度有影響的主要是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溫度和溼度。
研究表明,人體對熱的上限溫度為32℃,適宜的相對溼度為30%至80%。多種氣象要素綜合作用,溫度17℃至25℃,溼度30%至60%,風速2米/秒至4米/秒左右,這是人感覺最舒服的天氣了。
一般來說,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可以藉助體溫調節來保持平衡。但人體的調節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就可能影響到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導致人出現中暑和熱疲勞。
在高溫環境中,由於人體處於熱應激狀態,大量出汗,易導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而出現心律失常。同時,丟失水分過多可引起循環障礙,容易使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復發。悶熱天氣裡,人體排汗不暢,還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症等。
有時候,中暑和不適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理。持續的高溫、高溼天氣,容易誘發人體的「情緒中暑」( 又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症候群」),包括出現情緒煩躁、愛發脾氣、記憶力下降等現象。
為什麼同樣的溫度,每個人體感不一樣?吳英表示,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後感覺到的溫度,影響因素比較多,如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等。
體感溫度和大氣的溼度關係密切,如果空氣的溼度比較大,人就會感到比較悶熱。一般而言,氣溫達到32℃,相對溼度超過80%,人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如果氣溫在35℃以上,空氣溼度小,又有風,雖然會感覺到太陽比較曬,但人體不會那麼難受。
同樣的氣溫條件下,孩子會比成人更加感覺熱嗎?對此,吳英認為,孩子活潑好動,體溫一般會比成年人高一點,而且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身體新陳代謝旺盛,神經系統調節功能還不健全,在高溫環境下身體自我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弱,所以孩子一般會更怕熱。
(來源:《中國氣象報》7月26日四版 作者:簡菊芳 責任編輯:申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