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有效溫度的近幾十年中國舒適度和冷/熱日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人體對環境溫度的感受程度(熱感受)除受氣溫的直接影響外,其他如溼度和風速等也有很大作用。如在夏季,很高的溼度會影響人體汗液蒸發散熱,形成不適的「桑拿天氣」,風則可以促進汗液蒸發和直接帶走熱量,降低炎熱的感覺。冬季大風則因為帶走更多熱量引起更寒冷的感受,同時如在中國南方的冷溼空氣,較冷幹的北方也會讓人更不舒適。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舒適度是如變化的?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和國家氣候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所發展的一套高解析度格點化逐日觀測資料CN05.1,使用考慮了氣溫溼度和風速影響的有效溫度(ETeffective temperature)作為熱感受指標,開展了相關研究。ET的具體計算方法為:

 

  其中T為氣溫(ºC),RH為相對溼度(%),v為風速(m/s)。

  人體熱感受按照ET的不同值,劃分為由寒冷、冷、涼、舒適,至溫暖、熱、炎熱等各個等級。中國地處中高緯度,同時存在青藏高原等較多高海拔地區,氣候總體以偏冷為主,平均而言,每年的冷和寒冷日數有255天之多,而熱和炎熱日數目前則僅有11天,舒適日數為27天。

  有效溫度的升高,導致中國平均的年冷和寒冷日數以每十年3.5天的速度減少,同時熱和炎熱日數以每十年0.7天的速度增加。目前中國平均的舒適日數變化趨勢為增加,速度為每十年增加1.3天,但在東部很多地方已出現減少趨勢;特別是夏季,整個東部的舒適日數都在明顯減少,數值最大可以達到每十年2天以上(參見附圖)。預計未來隨著氣候的進一步變暖,上述變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分析表明,1961-2014年間,我國冬、夏季有效溫度呈明顯上升趨勢,這可主要歸因於氣溫的升高和風速的降低,相對溼度由於變化幅度較小,貢獻不大。氣溫和風速在不同地區和季節的具體貢獻值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大致分別在60%4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ET是眾多描述熱感受的生物氣象學指數中計算相對簡單的一個,此外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性顯著,不同地區人群對冷熱的感受和忍耐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未來尚需本地化和考慮更多因素(如輻射等)指數的應用。類似熱舒適度等應用氣象/氣候學研究,在國際上一直有相當的熱度,並且目前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得到了更多重視,相對而言國內近年的發展則存在一定不足,相關領域和學科的研究亟待加強。

  論文信息:Wu J, Gao XJ, Giorgi F, Chen DL. 2017. Changes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and cold/hot days in late decades over China based on a high resolution gridded observation datas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doi: 10.1002/joc.5038.

  論文連結

 

  圖:1961-2014年中國地區年和夏季(ab)舒適日數的分布及其變化趨勢(c, d)(單位分別為d yr1 per decaded yr1 per decade每十年天)

  人體對環境溫度的感受程度(熱感受)除受氣溫的直接影響外,其他如溼度和風速等也有很大作用。如在夏季,很高的溼度會影響人體汗液蒸發散熱,形成不適的「桑拿天氣」,風則可以促進汗液蒸發和直接帶走熱量,降低炎熱的感覺。冬季大風則因為帶走更多熱量引起更寒冷的感受,同時如在中國南方的冷溼空氣,較冷幹的北方也會讓人更不舒適。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舒適度是如何變化的?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和國家氣候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所發展的一套高解析度格點化逐日觀測資料CN05.1,使用考慮了氣溫、溼度和風速影響的有效溫度(ET,effective temperature)作為熱感受指標,開展了相關研究。ET的具體計算方法為:
 
  其中T為氣溫(ºC),RH為相對溼度(%),v為風速(m/s)。
  人體熱感受按照ET的不同值,劃分為由寒冷、冷、涼、舒適,至溫暖、熱、炎熱等各個等級。中國地處中高緯度,同時存在青藏高原等較多高海拔地區,氣候總體以偏冷為主,平均而言,每年的冷和寒冷日數有255天之多,而熱和炎熱日數目前則僅有11天,舒適日數為27天。
  有效溫度的升高,導致中國平均的年冷和寒冷日數以每十年3.5天的速度減少,同時熱和炎熱日數以每十年0.7天的速度增加。目前中國平均的舒適日數變化趨勢為增加,速度為每十年增加1.3天,但在東部很多地方已出現減少趨勢;特別是夏季,整個東部的舒適日數都在明顯減少,數值最大可以達到每十年2天以上(參見附圖)。預計未來隨著氣候的進一步變暖,上述變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分析表明,1961-2014年間,我國冬、夏季有效溫度呈明顯上升趨勢,這可主要歸因於氣溫的升高和風速的降低,相對溼度由於變化幅度較小,貢獻不大。氣溫和風速在不同地區和季節的具體貢獻值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大致分別在60%和4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ET是眾多描述熱感受的生物氣象學指數中計算相對簡單的一個,此外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性顯著,不同地區人群對冷熱的感受和忍耐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未來尚需本地化和考慮更多因素(如輻射等)指數的應用。類似熱舒適度等應用氣象/氣候學研究,在國際上一直有相當的熱度,並且目前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得到了更多重視,相對而言國內近年的發展則存在一定不足,相關領域和學科的研究亟待加強。
  論文信息:Wu J, Gao XJ, Giorgi F, Chen DL. 2017. Changes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and cold/hot days in late decades over China based on a high resolution gridded observation datas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doi: 10.1002/joc.5038.
  論文連結
 
  圖:1961-2014年中國地區年和夏季(a,b)舒適日數的分布及其變化趨勢(c, d)(單位分別為d yr−1 per decade和d yr−1 per decade每十年天)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我們會感到溫度越來越舒適嗎?
    為了更準確地測量熱舒適度,科學家探索和建立了諸多用於評估氣候舒適度的模型,較複雜的有以人體熱交換機制為基礎、對冷熱環境都具有較好適用性的機理模型。不過,這些機理模型普遍涉及的個體參數、人體熱傳輸等複雜因素,較難獲取。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溫度和溼度:影響人體舒適度的最大CP
    夏日,陽光直射,空氣中溫度驟然升高,不適感襲來。但是,和高溫一起組CP(組合)來搞事情的,還有一個空氣溼度。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專家吳英表示,在氣象要素中,對人體舒適度有影響的主要是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溫度和溼度。
  • 大連化物所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團隊,在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超冷四原子反應的精確截面計算。  近年來,超冷(T<10-3K)分子的製備成為實驗熱點。
  • 人們對冷和熱的感覺,僅僅是因為溫度的高低嗎?
    人們對冷和熱的感覺,僅僅是因為溫度的高低嗎?轉眼間,就快到了五月,我們還沒有來及好好感受一下春的溫暖與愜意,夏天就匆匆的來了,氣溫越來越高,天氣越來越炎熱。人們對於冷熱的感覺,僅僅只是因為溫度的高低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溫度的高低只是一個方面。人們對於冷熱的感覺,不僅僅是因為溫度的高低,我們還忽視了另外一個重要指標——相對溼度。空氣的溼度,嚴格來說應該是空氣的相對溼度,對人的生活有很大影響,尤其對人們冷和熱的感覺,有很大的影響。
  • 船舶環境舒適度的好壞,如何評價?研究人員提出新方法
    如:有學者通過對實船熱環境的系統研究和船員對熱環境的評價及滿意度調查,針對不同情況提出預計平均熱感覺指標(predicted mean vote, PMV)的修正方程;有學者計算不同環境條件下的PMV-預測不滿意百分比(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PPD)值及系統熱負荷,分析了船舶艙室溫溼度對其熱舒適性和能耗的影響;有學者採用振動加速度指標,針對船舶震動
  • 船舶環境舒適度的好壞,如何評價?研究人員提出新方法
    目前,國內外對船舶艙室微氣候環境的研究處於起步階段,如:有學者通過對實船熱環境的系統研究和船員對熱環境的評價及滿意度調查,針對不同情況提出預計平均熱感覺指標(predicted mean vote, PMV)的修正方程;有學者計算不同環境條件下的PMV-預測不滿意百分比(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我國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研究取得新進展
    文章介紹了中科院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進展的情況以及該團隊提出的地下儲熱相關設想及展望。「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這項技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深層含水層儲熱技術發展潛力及市場前景如何?日前,《地源熱泵》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
  • 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演化與源端調控獲進展
    10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近兩年來,該所研究員王新明團隊的詹昊博士及其合作者莊修政博士等人,聚焦氮組分含量較高的農業和工業生物質,解析了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的演化與源端調控。相關研究發表於《化學工程》《清潔生產》《燃料》《燃料過程技術》,並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項。
  •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二維材料中聲子熱性質研究獲進展
    國際物理學期刊《現代物理評論》於11月13日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驍坤,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宇傑,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尹曉波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本文中,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團隊聯合加州大學Martin Moskovits教授團隊,回顧了近二十年來表面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重要進展,與熱化學和光化學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總結了表面等離激元激發與半導體激發的異同。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中國太陽物理學研究進展
    然而,每天享受太陽的光和熱之餘,您是否知道,人生短短幾十年竟可見證數次太陽磁場的「大換血」?而地球上絢麗多彩的極光源於太陽上的爆發活動?這個大火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給我們提供了研究各種極端條件下物理過程的好機會,更是我們窺探宇宙奧秘的一扇窗口。太陽是離人類最近的恆星,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顆人類能觀測到其詳細結構和物理過程的恆星,也是唯一有高精度磁場測量的恆星。
  • 2001年10月12日 水稻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工作框架圖」和數據...
    2001年10月12日 水稻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完成 2014-03-14 15:51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青海鹽湖所基於鹽湖資源的硝酸熔鹽儲能材料性能研究獲進展
    青海鹽湖所基於鹽湖資源的硝酸熔鹽儲能材料性能研究獲進展 2018-08-28 青海鹽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岢嵐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統計特徵和建模研究獲進展
    但是大部分地基觀測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地區,基於這些觀測,報告較多中緯地區熱層風場特徵,並推出系列理論和經驗風場模型。美國研發的HWM系列全球中低高度大氣層和熱層水平風場模型是目前使用較廣的版本。在東亞尤其是中國區域,長期缺少對熱層風場的觀測資料,這一地區的熱層風場特徵和HWM系列風場模型在中國地區的適用性缺乏考證。近十年內,中國地區熱層中性風場的測量及相關研究得到發展。